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京郊推广垃圾分类已10年 记者三访东马各庄试点

2017-06-27 07:37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三访东马各庄

早7点。小山村里静悄悄的,耳边是清脆的鸟语声。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笃笃笃”从一条临街小巷里走出来,左手拖着一辆小车,车上满满一篮子渣土。

赶紧上前帮忙,“您要去哪儿?”

“就这儿,就这儿。”这位叫高永珍的老人在巷子口停下脚步,“我们村保洁的马上过来,每天都这个点。”

小村是门头沟王平镇东马各庄。2006年底,本市在5个京郊乡镇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这村是首批试点之一。作为本市主推的垃圾分类模范村,2007年、2009年,本报记者祁梦竹、闫雪静,曾先后以《垃圾分类从厨房开始》《九成垃圾变资源 就地利用不出村》为标题,对东马各庄进行报道。

10年过去了,垃圾分类持续得怎样?6月25日,我们再访东马各庄。

10年了,家家都这样

正像老人说的,没过两三分钟, 就有一辆电动的保洁三轮车从半山腰缓缓开下来。保洁员叫白建筑,本村人。老人小推车里一筐掺杂着树叶和落果的黑色渣土,被他麻利地倒进车斗,紧接着就奔下一家。

“大队给各户分垃圾桶,什么搁什么,在家都归置好了,然后早起搁到门口、路口,保洁员统一收。这些年,每天都这样。”听说我们对垃圾分类感兴趣,老人热情地邀我们进她家院子里看看。

这是一个宽敞的大宅院,两排新盖的平房,窗明几净。院子当中,几只写着字儿的垃圾桶,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其中有两只桶是崭新的,一只铁皮的厨余垃圾桶已是锈迹斑驳。

“新的是前三四个月大队新发的,旧的还能使先使旧的。”老人家惜物,早起扫院子盛渣土用的是一只破了底儿的柳条筐,新桶还舍不得用呢。

老伴儿因为腰腿疼,还没有起床,高大妈从院子西南角的菜地里,掐了一把自家种的苋菜,准备做早饭。站在水池边择菜时,几根被虫咬的菜叶,很自然地就被扔进脚边的厨余垃圾桶里。

看我们围着她左拍右拍,老人觉得好笑,“姑娘,这有什么好照的,我们村家家都这样。”

不给奖励照样分类

垃圾分类,对于77岁的高永珍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但在10年前,东马各庄村可不是这样。

“过去,家里就一个垃圾桶,菜帮子、纸袋子、煤渣子都扔一块儿,一股脑儿往村口桥底一倒。”老人说。冬天刮大风,白色塑料袋满天飞;夏天,垃圾坑里飞出好些苍蝇蚊子,臭味儿大老远就能闻见。

“这么多年都这么过的。什么分类不分类的,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老人笑着回忆。当时,村里还特地办了培训班,村干部充当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入户,一是帮着分拣,一是督促大伙儿。

最开始分发到户的垃圾桶有三个:白色铁皮桶盛厨余垃圾,绿色塑料桶盛不可再生垃圾,还有一个黄色塑料桶盛渣土垃圾。前两年,村里“煤改电”,冬天不再有煤渣了,其中一个垃圾桶就取消了。

“头几个月不习惯,经常随手就扔一块儿了。可大队干部真查,还给各户打分呢。”高大妈说。当时,保洁员上门收垃圾时,会根据各户分类情况出具小票,分类得当的农户,月底可以到村委会领酱油、醋、洗衣粉、卫生纸等生活用品。

塑料袋、纸盒等,村委会也管收,根据多少兑换生活用品。后来,因为有村民反映家里酱油、醋堆得太多,用不完,就改发现金了,“自己想买啥买啥,也挺好。”去年一年,高永珍家因为垃圾分类,总共得了100元的现金奖励。

“要是没这个奖励,大家还这么积极吗?”

老人笑了,“没奖励大伙儿也这样。这些年都成习惯了,谁家不愿意干干净净的!”

从高永珍老人家出来,我们沿着南北向的村子主路,又串了几个院子。村北的黄登义家、村南的范素珍家,一家赛着一家干净。并且从村北到村南,路边没有一个公共垃圾桶。喝空的矿泉水瓶子,只好一直攥在手里。

垃圾变资源并非难题

垃圾分类,为什么能在这村坚持10年之久?我们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刘路军。

“咋说呢。”当了10多年村干部的刘路军,似乎被问住了。他想了想,总结了几点:一是有制度。为了让垃圾及时清运,村里自己花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和各户约定好,保洁员每天早晨7点到8点上门收垃圾,过时不候。二是有奖励。甭管多少,是个意思。三是人心齐。2014年村里进行了旧村改造,村容村貌里里外外大变样,人人都愿意维护改造后的环境。

从各户收来的垃圾哪儿去了?保洁员白建筑收完一圈垃圾,开着电动三轮车要往村外走,被我们拦住了。绿色的车斗大概只填满了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厨余,还有一袋袋的生活垃圾。

“出村两公里,有个垃圾收集点。”50多岁的白建筑指了指山下,东马各庄和邻近的西马各庄每天把收集的垃圾运到收集点,镇里的大货车再接力,把厨余垃圾送到潭柘寺附近的堆肥厂发酵堆肥;生活垃圾压缩后送到区填埋场处理。

“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王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东马各庄村的垃圾处理模式,早已在全镇13个村、4个社区覆盖。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一年集中消纳4000余吨,处理成肥料免费供给农户使用。

瓶罐、塑料袋等可再生垃圾,各村收集后,按市场价卖给回收企业。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和不可再生垃圾,均由镇政府统一回收,送往区填埋厂或专门垃圾处理厂;环环相扣,打通垃圾回收的“最后一公里”。

“我儿子在城里住,有时候接我过去,我觉着城里人的垃圾分类,做得还没咱山里好呢。”和高永珍聊天时,老人挺自豪地说了一句。

老人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垃圾分类如何能在城区彻底实施,这个小山村的经验,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王海燕 李瑶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