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甘肃永昌:坝里新房一幢幢 农民生活变了样

2017-08-10 13:18 人民网

来源标题:甘肃永昌:坝里新房一幢幢 农民生活变了样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触摸到了发乎内心的满满获得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党的十九大将在今年召开。人民网特别推出“喜迎十九大、触摸获得感”专题报道栏目,汇纳人民网记者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医院、哨所等基层的所见所闻,用记者的笔触、镜头、图片、视频,讲述沾满泥土、饱含露珠、带着温度的鲜活故事,反映基层改革发展的喜人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希望用这些小小的故事,编织成美丽的花环,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头坝村、二坝村、三坝村……九坝村,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有这样一个乡,隶属这里的村,村名只有一字之差,多少年来,各村百姓的贫困生活也如出一辙——落后的传统农业收入,连片的农村危旧房,谋求生计外出的年轻人,守在家中的老人与儿童。

穷则思变。近年来,为了在不变的土地上,寻求收入的变化,当地政府整合土地,由基层党支部带领,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增加百姓收入;为了在不变的九坝间,寻求生活的变化,当地通过整乡规划,原址拆旧换新,建起了规模化、统一化的美丽新农村。

如今,忙碌而充满希望的特色产业不仅留住了年轻人,还吸引了许多企业前来投资发展;规划整齐的幢幢新房前后,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坝里人用不变的勤奋、努力,迎来了新生活的变化,并且在越变越好。

致富“大棚”带来新发展

“小麦、大麦、胡麻都是我们以前主要的种植作物,旱地多,水地少,一亩地一年的收成也就一百块钱左右。”七坝村村民陈智善回忆以前,“我们家有近40亩的地,一年到头,力气没有少出,苦也没有少吃,但是收入却少得可怜。”

为了改变长久以来的贫困,时任村支书的杨文成和村委会干部们开始动员村里人盖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辣椒。但是,当地农户多少年来的种植“经验”却给他们的工作泼了冷水——冰天雪地里要搞种植根本没戏!

在多次开会、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无果的情况下,杨文成和村委会干部们想出了一个妙招。

“那天早上,村口来了好几辆大巴车,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到村口,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陈智善回忆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原来,这是杨文成租来的车,要带着村里人去大棚种植发展较好的古浪县观摩。一听要去观摩,村里人都有了兴趣。“只听说过领导观摩,庄稼汉观摩还是头一次听说。”陈智善和村里其他人都觉得新奇,便你争我抢地上了车。

成片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棚里长势喜人的各种蔬菜,大棚里进进出出忙碌的人们……眼前的景象把去观摩的村民们惊呆了。“当时我们去的时候都已经入冬了,在我们村里,大家都是喝酒、打牌,人家却这样的忙碌,我们都傻了眼。”同去观摩的七坝村村民范林山说,“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当地的一个大棚,一年能收入八九千元,我们从来没想过种地能有这么高的收入。”

就这样,一场种植结构的改革,在一场观摩之后开始了——七坝村在村支书杨文成的带领下,由村委会聘请农业专家,帮助村民建起了第一批33座日光温室大棚。随后几年里,当地陆续跟建温室大棚。同时,为了打开销售市场,七坝村还成立了“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吸引121户农民入社,抱团发展。

“我是第一批入社的农户,现在已经建了6个大棚,冬天种植辣椒,夏天种高原夏菜,一年下来,一个大棚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范林山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我们的辣椒已经在沿海地区打出了品牌,一点不愁卖,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种植大棚,收入都很好。”

目前,以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在覆盖全乡的基础上,合作社更是吸纳周围乡镇,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600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社”。

值得一提的是,在带动有能力的农户致富的基础上,2014年,合作社吸纳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为每人担保8万元扶贫贷款发展,带动整村脱贫。2016年,该乡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85元。

如今,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当地合作社正在跟部分沿海港口洽谈,准备将特色农产品出口销售。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合作社农户的大棚种植产业也在跟着不断发展,这让他们有信心,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安居“新房”迎接新生活

一排排的徽派建筑风格新房整整齐齐。房前,绿化草坪修建齐整,出行道路笔直干净;屋后,休闲广场开阔平坦,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行走在永昌县九坝村的新农村,就像置身城市某个高档小区一般。

“以前的房子跟现在的新住宅没法比!”李吉宗老人开心地说,“在九坝村住了一辈子,到老了还能在家乡见到这样的新房子,真的没有想到。”

“乡愁,是西北农村地区建设新农村最难克服的一点。不同于一些企业城市,外来人口居多,纯正的西北农村,养育了当地世世代代的百姓,这里的老百姓宁愿守着旧家,也不愿意搬入新家。”九坝村党支部书记杨祥年说,“所以,在新农村建设前期,我们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不仅保留了当地一些建筑风格,而且尽最大努力实现了原址拆迁建设,保证新农村能够真正让老百姓生活得即舒服又有归属感。”

近几年,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九坝村统筹规划居民居住区、公共服务区、特色产业区,通过政府出资、企业捐助、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完成“小区农宅”原址改造5处,建成高标准农宅51套,并全部配备水暖炕、地暖、小型锅炉、冰箱、橱柜等生活设施。

“这么好的新房,我们住得起吗?”新房建设过程中,很多人都有了这样的疑问,直到住房政策公布的那天,大家的顾虑才算打消了。

据介绍,在永昌县,类似九坝村新农村这样的住宅,每套修建成本在10万元左右,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住得起,当地政府每套房屋出资6万元,农民自筹4万元,从而保证了新建住宅的入住率。

眼看大家都交了钱要住新房子了,李宗吉老人却犯了难。原来,作为村里的五保户,没有儿女赡养,多年来李宗吉和老伴都是靠着低保过日子,交4万元住新房,对于村里和他们一样的孤寡老人来说,难于登天。

就在此时,“公建民用”政策来到了李宗吉身边。为了解决农村“五保户”老人、留守孤寡老人、建档立卡贫困老人住房问题,在建设新农村基础上,永昌县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助、企业帮扶等方式,在全县推广建设“公建民用”住宅,免费为他们提供住房。

“免费入住新房,我和老伴想都不敢想。”李宗吉说,“而且,为了让我们住得舒服,新房子里生活设施基本都有,我们直接可以入住。”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无人照顾老人们的生活困难,当地政府还为“公建民用”住房配套村级“老人互助幸福院”,解决吃饭问题。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该项目已建成免费住宅185座,为近200名农村老人提供了养老保障。

致富的产业蓬勃发展,破旧的房屋换了新颜。过去的五年,坝里的百姓通过勤劳的双手,告别了以前贫困的日子,体会着新生活的幸福。如今,他们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地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作者:牟健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