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云南“一把刀”耿家盛的环保转型路

2017-10-12 01:13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云南“一把刀”耿家盛的环保转型路

本是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如今却成为智能环保厕所的“吃螃蟹者”……54岁的“全国劳动模范”、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不曾料想,在磨了30余年的刀后,会踏上环保转型路。

但在他看来,“不管工作怎么变,做事的态度不变,工匠精神不变。”

从油漆工到“一把刀”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调入昆明重型机器厂(后更名为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改行学习车工技术。零基础的他,从磨刀起步,勤学苦练,成长为车、镗、铣、刨、磨“全能”的骨干,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车工就靠‘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在耿家盛看来,车工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要想制作出来的工件精度高,就离不开一把好的车刀。而一把车刀往往需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加工一个工件,最多可能需要20多把不同的车刀。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但有两把刀,他一直珍藏至今。

“一把是父亲传给我的,一把是我出师的刀。”聊起“刀”,耿家盛有说不完的话。“这两把刀,一把代表技艺的传承,一把代表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耿家盛说,每当工作遇到问题,他都会把这两把刀拿出来看看。

正是在这两把刀的激励下,善于钻研的耿家盛,不仅工作效率比普通车工至少高出三到四倍,且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样“改革”。他自创的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为企业创造了几百万的产值。他改进的塔吊塔节加工工艺,让公司塔吊生产产能提高三到四倍。

“要想把一件事情干好,得靠日常积累,更靠精益求精、不断进步。”耿家盛说。

“名匠”踏上转型路

在磨了30余年刀后,耿家盛所从事的传统车工行业,因受数控技术冲击,不断萎缩。2016年1月,耿家盛受命开始零排放智能环保厕所的研发。

“刚转型时真是一片空白,困难重重。但社会要发展,你就得靠不断进步去适应。”谈及转型的痛苦,耿家盛毫不避讳,“很多技术关口都要靠自己突破,但熬了无数个通宵后,产品越来越稳定。”

从零开始,耿家盛硬是带着同事们将这个硬骨头啃了下来。如今,这一通过生物降解实现零排放的智能环保厕所,已研发至第四代。

“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如今却因为数控技术的冲击不得不转型,您会感到失落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耿家盛异常坚定,“不会。”

“可能有人认为,‘工匠’就是重复劳动,但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意味着不断进步、精益求精。”耿家盛说,接受挑战,提高技能,于工匠而言,是永恒的乐趣。

“工匠精神”不变

耿家盛告诉记者,再过6年,他将退休。对于一个有着30余年工龄的老技工而言,6年时间很短;但对于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而言,6年的时间还有很多路要走。

“可能我们这一辈都走不完。但我很庆幸,该传的技能和做事的态度,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耿家盛认为,“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技术工人及“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可能技术会被淘汰,但精神不会。不管时代怎么变,技术怎么变,做事的态度不能变,工匠精神不变。”耿家盛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