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厕所这件“小事”,习近平批示了!24年来,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做对了
2017-11-27 19:52 文明杂志

来源标题:厕所这件“小事”,习近平批示了!24年来,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做对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

他强调,

两年多来,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要像抓“厕所革命”一样,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习近平指出,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到旅游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十分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走进农户家里,经常会问起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

他多次强调,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自2015年起,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三年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行动。

行动启动以来,全国旅游系统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精心部署、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新改建旅游厕所6.8万座,超过目标任务的19.3%。

“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普遍欢迎。

以上内容转自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创立于1993年5月,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满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发展需要而创立的,是中国第一个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国文明发展、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的基金会,是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和北京市民政局核准登记为公募性的基金会法人机构,是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权威的基金会之一。

本基金会经国家有关机构特批,由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倡议,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社、法制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华工商时报社、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青年报社等中央、北京20家新闻单位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园林局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首创集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团体组织。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的成立,旨在动员社会力量募集资金,通过社会各界参与文明工程,支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明发展和首都文明城市建设,促进首都北京国家文化中心发展。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系统展示国家新形象和北京新形象。本基金会属于公募性社会公益捐助基金,基金的募集和使用全部为中央和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倡导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文明发展和首都文明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

文明工程立足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文明发展、首都文明城市建设和促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目标,提出并实施系列文明工程项目。

文明工程项目

文明工程第一个公益项目:公厕革命课题研究与实施。随后,推出《文明中国·魅力城市》、《文化中国》、《健康与发展》;推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Ⅰ和Ⅱ》;推出《奥林匹克宣言》、《奥运圣火照北京》、《奥林匹克与中国》、《奥林匹克与北京》、《奥林匹克与集邮》、《奥林匹克与科技》、《奥林匹克与雕塑》、《奥林匹克与文化》、《北京奥运圣火传世界》、《奥林匹克与绿色》、“《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Ⅰ和Ⅱ”等国际奥委会独家授权的奥林匹克文化读本,并开展2008奥运系列宣传活动;首都城市雕塑研究与实施;中华世纪坛专项基金研究与实施;文明工程捐电脑下乡活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系列活动并设立“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专项基金;首都新城市形象设计规划研究与实施;设立“文明工程奖”,表彰奖励为首都文明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首都城市美育教育研究与实施;首都城市书画普及教育研究与实施;首都城市音乐、歌曲研究与实施;启动以宣传“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展示魅力中国为主题的文明中国行、文明论坛、文明探源等大型系列公益活动。

文明工程模式

经过24年的文明工程实践,已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文明发展和首都北京文明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文明城市创建的思路和方法,即“文明工程模式”。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国完成文化走出去和文明城市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明工程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明城市建设的一种国际化创新机制,是社会各界参与公益事业的一个互动平台,是首都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有效方式;专家和企业家的志愿服务是文明工程的核心价值形式,也是市场及经济环境下特殊群体参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工程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工程为社会有能力者参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帮助特殊群体提供了一个平台,是中产阶层和高端群体参与和实现中国梦的桥梁,以及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选择。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欢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愿意参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首都国家文化中心发展的企业家加盟,并以文明工程为载体与主流媒体、政府有关部门及国内外著名人士等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传播中国新形象、共筑新北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明工程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公益事业,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文明工程理论实践模型

640.webp (1)

《北京日报》

1995年12月25日  版次:头版转四版 

640.webp (2)

公厕革命与文明工程

——关于北京公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 娄晓琪 李虹 季燕京 余群

编者按 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在对北京公厕展开深入、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京城公厕现状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死角,已构成首都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北京公厕亟需一场革命。同时,课题组还以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城市发展史为基点,对公厕的基本功能及其文明属性、公厕革命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展开深入思索,从而将公厕问题纳入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城市发展的规划研究,以供实践操作参考。北京公厕革命的调研与实施强有力地冲击了我国千百年来旧有的社会文明意识,倡导了崭新的环保、环卫观念,并在相当程度上赋予北京公厕以时代的新风貌。可以预见,以公厕革命启动的首都文明工程这一跨世纪系列工程的持续研究、展开,将使北京具有更良好的国际形象,并将对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厕革命作为首都文明工程的首项课题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以往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公厕问题现在成为社会科学的规划研究课题,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也很罕见。这标志着对城市环境文明的高度重视,标志着重视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也表明中国学术界和新闻界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首都文明工程课题是关于北京环境文明建设问题的探索性的实践研究,包括首都城市雕塑建设、首都城市文明教育、首都城市垃圾处理、首都城市产业文明化和首都法制宣传服务体系等。首都文明工程课题是经国内相关学科的在京专家、学者共同论证的、跨世纪的、系列的施政研究,其宗旨是: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城市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调研方法,对首都北京环境文明建设及其社会意识问题进行实践决策和操作研究,其研究成果将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实际操作。

一、北京公厕亟需一场革命

1993年3月,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对首都长期存在的公厕问题展开调研,启动了文明工程这一跨世纪系列工程的探索研究。

据调查,截至1993年底,北京市由环卫部门管理的公厕共有6800多座。从总体数量上看,可谓世界之最。但是,只有不足30%的公厕位于街道和公共场所供流动人口使用,而在主要街道和繁华地区的公厕仅200余座,其余70%以上分布在胡同和街巷内。据市统计局资料,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日均330多万,加上流动于街道和公共场所的市民,总数每天约400万人。北京市主要街道公厕约计1.5万人拥有一座;西单、王府井、前门等繁华商业区地段,平均10万人以上一座。以总长1.5公里的著名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为例,平均每天购物人流10万人左右,街面上却只有一处公厕。据观察,在每日中午12点购物高峰时间,每5秒钟就有一个人进出该厕所,候厕人流拥挤不堪。居民居住区公厕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城区还有100多个地处胡同角落的公厕需要人工背桶掏粪,即使在新建小区内,如方庄、安外小区、丰台西罗园、英家坟、海淀五棵松等,要么根本无公厕,要么即使有也改做他用,使公众无法如厕。在已调查的北京165个居民小区中,仅有公厕62座。据联合国一份关于环境的资料表明:中国城市人均拥有厕所的数量居世界末位!

640.webp (3)

△ 日本东京某公园公厕。

更令人难以启齿的是首都公厕的质量。国家建设部关于公厕的四类标准是:一类、二类要做到有独立便器、洗手池、整容镜、全天保洁、专人管理。三类、四类是沟槽式,有隔档设施的为三类,无隔档的为四类。据统计,北京全市大街小巷,一类公厕50余座,二类70余座,三类750余座,其余都是极为简陋的四类甚至不上类的公厕。也就是说,达到三类以上标准的只占公厕总数的10%。气味是厕所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日本规定的厕所气味标准是:氨为百万分之一,硫化氢为百万分之0.02,超过上述标准的不准使用。据早些年环卫局调查,北京公厕的氨和硫化氢的含量分别比日本规定的极限含量高出许多倍。在北京市6800余座公厕中,不通排污下水道的粪井达4000多个,这些公厕仅靠清刷地面无法消除臭味。

多年来,“如厕难,难于上青天”的呼声、指责屡屡披露于大众传媒和内参,据粗略统计,批评和抨击过北京公厕问题的国内外新闻机构有几百家之多,报道文章数以万计。国际上最著名的通讯社、报纸、新闻杂志和广播电视媒介几乎都报道过北京的公厕现象。1994年8月,国家旅游局对全国旅游公厕满意率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海外游客对国内公厕完全满意率仅为10.4%,不满意率为49.4%。有些外国游客幽默而又挖苦地评价说:“中国的美味佳肴享誉全球,中国的公共厕所却臭名远扬。”

因此,当外国游客从北京公厕中仓惶逃出,抱怨“连厕所都搞不好,还搞什么现代化”,当国外的报纸评论说:“中国厕所的面貌实质是中国人文化素质低的结果”,凡此种种都不是危言耸听。北京公厕的现状确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弊病,不符合现代生活要求,阻碍了首都北京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已成为进行正常国际交往的障碍性因素,极大地损害了首都北京的国际形象。北京公厕问题亟待解决,公厕革命势在必行!

640.webp (4)

英国某城市残疾人公厕

二、北京公厕问题的症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据统计,我国1990年城市量比1980年有大幅度增加,市镇人口由1980年的19140万人增至1990年的30191万人,而城市流动人口更是与日俱增。面对日益膨胀的城市和飞速发展的经济,寻找城市基础设施原始、落后的症结,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已成为摆在全国各大城市面前的共同课题。

北京公厕问题的主要症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运作机制的掣肘。

北京公厕问题的严重性,在实践方面,归咎于机制症结。机制,是指某种社会活动或事业各个要素的关联方式及其所形成的功能。在公厕问题上,机制指的是公厕投入与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方式。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把政府看成是万能的,把行政行为当成是唯一的社会公共行为,因此,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被当成政府的行政工作,公厕自然也由政府全面包揽起来:公厕建设的投资作为财政支出,公厕管理和清洁都作为政府的日常工作。政府的角色非常复杂,既是公厕的投资主体,又是管理主体;既是有关公厕法规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监督者;既是行政权力机关,又是清洁工、搬运工。面对市场经济和首都建设的飞速发展,资金短缺的状况使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于是,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成了公厕这个社会问题的矛盾焦点。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解放前,分布在北京城区街道上的公厕有516座,大多由草席围成,非常简陋。其中,砖砌较正规的公厕仅有83座。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在大街小巷修建了上千座公厕,受到市民的赞扬,被誉为人民政府的德政。1964年,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曾经在北京讲过:“我们不但要想到吃饭问题,而且要想到厕所问题,这么大一个城市,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怎么能行!”1965年1月7日,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同志和崔月犁同志到崇文区清洁队与劳动模范时传祥一起参加背粪劳动,指出:“一定要搞技术革新,革粪桶的命,争取早日实现机械化,放下粪桶。”随即,北京市普遍推广使用真空吸粪车清运粪便,将旱式公厕改造为水冲式公厕,掀起了一个放下粪桶、改造公厕和户厕的高潮。而后的一段时间里,北京共兴建街坊厕所3100多座,改造户厕15300座,使北京的公厕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由于政府经济实力的不足以及连年的政治运动,北京的公厕状况未能有根本好转。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北京市公厕的数量、质量及政府对公厕建设的投资实力,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人们日益提高的文明需求,以及日益频繁的国内外交往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公厕这一痼疾终于作为社会“重症”引起强烈关注。

640.webp (5)

繁华街道型公厕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王晓虹)

北京市政府曾于1984年组织力量,分别检查了城近郊8个区共100多座公厕的卫生状况。而后,市领导多次召集有关公厕问题的会议,拿出了一些措施,使全市繁华地区、主要大街和旅游景点的公厕面貌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市政府能够拨给环卫部门每年每座公厕的管理费用仅为300多元,而实际上,平均每年每座公厕的保洁费、维修费、水电费和人员工资约需800元左右。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不仅难以稳定保洁人员的队伍、保证设备维修,甚至连夏季突击性的灭虫除臭药剂购买费用都不够。按照目前的造价水平,新建一座二类公厕至少要30万元,公厕改建升类每座至少要5万元。北京的公厕现代化、文明化改造资金约需10亿元左右。从1984年起,北京市政府加大公厕的投资额,已达2500余万元,各区县政府也投资近2500万元。按照这种拨款速度,北京的公厕若达到现代化、文明化水平,恐怕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若算上设施折旧和更新改造的费用,时间恐怕更长。

第三,社会文明意识的缺陷。

据《周礼》记载,我国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建立在路边道旁的公厕。《说文解字》在诠释“厕”字时说:“厕,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清洁也。”一旦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座厕所,无论如何简陋,都表明人类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文明意识的萌芽。我国早在汉代就已注重粪便的处理。到了南宋,都市中已有了专门管理粪便、清洗厕所的行业,并总结出简而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利用粪便的方法。可见,保持厕所的清洁卫生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某种社会共识。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表明,脱离现存物质文明水准的超精神文明不可能出现。我国曾是一个有着漫长封建集权历史的国家,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强大的封建集权,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形成。尽管我国在中世纪出现过人口众多、享誉中外的都城,但大都作为农耕时代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城市。在这种特有的城市中,各种公用设施的缺乏、公共意识的残缺是不足为怪的。到了近代,虽然商业化都市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逐渐兴起,但连年不断的战乱使得城市公益问题得不到关注,城市功能无法完善。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吃喝”而轻视吃喝的另一端,导致了中国享誉世界的食文化背后隐藏着难以启齿的隐患。多少年来,中国“唯厕独臭”的事实反映了中国人厕所观念和如厕行为的落后,也反映了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公德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上的疏漏,以及社会文明意识的缺陷。因此,毁坏公厕设施、污染公厕环境、“宁愿找个墙角方便,也不交钱如厕”的现象屡见不鲜。

640.webp (6)

日本爱知县某公园公厕夜景。

机制、资金和观念症结还派生了公厕建设用地、环卫人员构成、公厕设计、粪便处理等其他方面的难题。特别是,目前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部门、单位、地区之间有许多权力和利益的分割、牵制、纠缠等矛盾,任何一个公厕的修建都要涉及十多个部门和单位,使公厕问题的彻底解决难度更大。

三、公厕革命的内涵

公厕革命即指在公厕问题上,人们在观念、设施、体制、机制和行为诸方面发生比较彻底的变革和改善。“革命”意味着具有根本性的扭转、变化和改造。正如农业革命、绿色革命、技术革命、垃圾革命等等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厕革命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化进程的内容之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首都北京,公厕革命意味着:

首先,是城市环境意识的转变。它要求树立一种保护公厕设施、维护环境清洁、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文明、健康、卫生的公德意识。

其次,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的转变。它要求人们在如厕行为上做到文明、礼貌,否定那种不讲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的行为。

再次,是一种机制的转变。它要扭转和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寻求能使公厕这种公益事业产业化发展的渠道和思路,并通过法律、政策手段调配社会资源,使首都城市公厕的规划和建设向现代水平接近,走上富有活力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它要求公厕设施及其外观构造向方便、清洁、节能、美观的方向靠拢,改变脏臭差的现象。

最后,公厕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美化与和谐的要素之一。公厕数量多、分布广,不少公厕还散见在城市交通干道上,对城市景观影响极大。因此,不仅公厕内外装饰要求美观,而且其建筑必须从整体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公厕建筑必须成为城市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要与街道绿化、美化相结合,以期成为现代化城市新型建筑的类型与标识之一。

640.webp (7)

繁华街道型公厕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王志伟)

公厕是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们生理功能需要的必备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市容卫生、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公厕建设和管理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厕的管理水平标志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随着城市的出现及其现代化过程的深入,厕所,尤其是公共厕所早已不单是人类生理代谢的简陋而随意的场所,而是兼有生理代谢、卫生整理、休息乃至于审美、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本质上构成了人类的生活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变革和进步。公厕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显示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城市发展史的相应阶段,都程度不等地进行过公厕革命。比如,日本早年的公厕也很落后。30年代,日本横滨市的居民也在无冲水、窗户安有铁丝网的长方形混凝土厕所叫苦连天。1985年,基于日本著名旅游观光点没有公厕,或者即使有公厕也肮脏得无法使用的状况,日本成立了著名的“日本公厕协会”,着手解决公厕问题。本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注意到公厕问题并量力进行公厕改革。比如,菲律宾政府就鼓励在城市建造带化粪池的水冲厕所,并在1982年至1990年分期实施农村厕所改良计划,以求1990年底菲律宾全国农村的每户居民都拥有一座卫生厕所。

总之,北京公厕革命的实施目标,不是为盲目追求公厕建筑与设施的豪华,而是在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前提下,使北京公厕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即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内外美观化、功能多样化、管理秩序化、清洁卫生标准化。从本质而言则是彻底改变过去的旧观念,将公厕革命作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相统一的重大举措。公厕革命的重点在于,随着首都北京现代化都市的发展,尽力转换公厕规划、投资、设计、建设、管理、经营、保洁等一系列运作机制,并尽快推动公厕改造的全面实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改造任务,在整体上接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水平。

四、北京公厕革命的前期效果和几点建议

首先是舆论的冲击。

1994年4月,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以“北京的公厕亟需一场革命”、“步履艰难的公厕革命”、“公厕革命的出路何在?”等为题,在北京日报连续载文,有针对性地介绍北京市公厕现状,探索公厕改革的途径,呼唤一场全民动员的公厕革命。关于公厕革命的宣传还见诸首都各大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1994年4月至7月,课题组又研究制定了《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方案》。1994年8月8日,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拉开了序幕。同年11月15日,大赛截稿,共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澳大利亚的设计作品340件。参赛人员既有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工人、部队干部和战士,也有在校的大学生和城镇居民。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75岁,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关心首都城市文明建设的拳拳之心。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的舆论反响出乎意料,从大赛开始到大赛评选结果揭晓,我国内地和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等10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介发表过消息和评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公厕设计大赛在我国尚属首次。它充分利用大型竞赛特有的强烈公众视听效果,旗帜鲜明地倡导了“公厕革命”这一现代文明观念。正像美联社、路透社等国外新闻媒介所评论的: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形象的一次胜利”,“影响了中国人的厕所观念,将导致中国的一场公厕革命”。

640.webp (8)

城市小品型公厕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柯蕾)

其次是观念的变迁。

长期以来,公厕设计一直未能获得专业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国内公厕大多是规模较大的方盒子,既难以解决脏臭问题,又影响市容景观。首都公厕设计大赛是为了拓展首都城市公厕的设计思路,征求多种设计新方案。特别是发动专业设计人员参与研究,寻找和提出新的公厕设计方案,促进环境文明意识的进步和文明建设的发展。在征集到的大赛方案中,设计师不仅考虑到公厕的实用价值和便于残疾人使用;而且,努力体现建筑美学和环境学的要求。大批专业设计人员的积极参与,一批具有现代设计水平和时代感、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佳作获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专业建筑设计师不屑于搞公厕设计的传统观念,同时为“公厕革命”的具体落实提供了蓝图,并为建筑师今后设计出更适合首都城市发展的公厕奠定了基础。正像获本次大赛一等奖的年轻女建筑设计师王晓虹在阐述其设计思想时特别强调的:“设计师应该从造型、色彩、气味、设施、使用功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方面去精心设计,以‘社会’为前提,以‘人’为根本。公厕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师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

首批38座设备优良、便利清洁的现代化公厕的建成及陆续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变了北京环卫部门管理人员、公厕保洁人员和市民“厕所就是脏臭之所,脏臭问题解决不了”的陈旧观念。在对首都各界群众和国内外来京人士的随机调查中,大家表示,这批试点公厕的建成及时缓解了部分地区居民用厕及购物、旅游入厕难的问题。有居民说:“公厕能搞得这么清洁,这么干净,简直难以想象,说明市政府对各方面的建设都很重视,很关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有关捐资单位也表示,企业愿意尽其所能,为改善北京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为北京的公益事业出资出力。

640.webp (9)

北京动物园内已建成的公厕。

再次是机制的突破。

旨在实施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获奖方案的“新一代公厕试点工程”新建新型现代公厕38座,分布于街道、车站、公园和绿地。全部工程共耗资1300余万元人民币,分别由在京38家企业和日本伊奈公司捐助。这些企业的名字被镌刻在精心加工制成的铜牌上,并安置在落成公厕的显要位置。出资的企业表示,一个企业的良好形象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是现代市场竞争中的一张王牌,参与公厕革命、出资支持首都文明建设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的现代文明形象,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事实证明,社会参与公益事业,政府支持协调,给政策和机会,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效率和速度就高得多。同时,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程度,也显示城市文明的成熟度。在没要政府出钱的情况下,由社会各界参与建成的这批试点公厕“为公益事业大家做,社会问题社会化”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新闻界评价道:经社会各界出资出力携手建设完成的新一代公厕试点工程是“解决公厕问题的新起点和里程碑”。

最后是几点建议。

1.增大容量。在近期政府没有更多的资金、不可能大规模新建改建公厕的情况下,根据目前北京公厕现状,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解决公厕难题的同时,建议开放商业服务设施内部的厕所以方便顾客,提倡新建小区和商业网点时多建附建式公厕及公厕的功能多样化,缓解公厕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矛盾,有效利用土地。2.制订完善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增大执法力度,完善公厕规划建设的政策法规,堵塞法规漏洞。建议将《北京市公共厕所暂行办法》修订为《北京市公共厕所规划设计与管理条例》,就公厕的立项、选址、拨地、拆迁直至审查设计方案、颁发施工许可证等全过程进行立法,并建立起一整套监督系统。制订数量适宜、布局合理、选址适当、环境协调的公厕建设规划,以期实现公厕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640.webp (10)

风景旅游区型公厕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柳澎)

五、公厕革命的启示和文明工程的展望

公厕革命的启动这一实践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如下几点:

第一,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要注意寻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契合点,到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寻找载体。北京的公厕革命正是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它从首都社会生活中这样一个密切关系到群众生活和首都形象的问题做起,致力于创造一种良好的城市环境文明。环境是指人这个主体之外的、作为人生存发展条件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所构成的空间和氛围,是包含一切物质和精神因素在内的总体概念。因此,环境文明不仅是物质的、基础设施的,更是人文的、精神价值的、形象风貌的、道德风尚的。首都城市环境文明建设包括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环境,如厕所、垃圾清理、交通,以及于身心健康所必需的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如公共绿地、林荫区域、环境艺术等硬件环境,也包括人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风气等软件环境,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基础。

首都文明工程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工程的建设,二是意识进步的推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恩选集》第一卷43页)”。公厕革命作为首都文明工程的首选项目,其实质是在深层次上探讨精神文明建设的物化问题,是通过物质工程的建设推动意识进步。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要面向群众,依靠群众,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参与。以公厕革命的启动为先导的首都文明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小小公厕所牵动的却是相当广泛的方方面面。譬如,旧的城市管理的体制和人们的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环境意识的树立,等等。因此,对领导者而言,绝不能单打一,顾此失彼,而要将其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来对待,认真统筹,充分发挥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首都文明工程就突出了公益事业的社会参与性。它所开创并日渐形成的由舆论发动,政府支持、指导、协调,相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有能力者共同参与投入的现代公益事业新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建设性、创造性,这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点。

640.webp (11)

公园绿地型公厕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金莉)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要选准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方能取得实效。今年11月19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学习贯彻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要结合北京的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城市管理结合起来,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来抓。首都文明工程以公厕革命这一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为先导,选择公厕设计大赛和新一代公厕试点工程为突破口,有周密的实施方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活动搞得较为成功,社会反响强烈。实践证明,凡是为群众所欢迎、真正植根于群众需要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以这样的示范行动去教育人、感化人,定能唤起公众投身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教之;其败也,必在慢之。”首都文明工程的覆盖面,决定了领导作风必须严细深实,锲而不舍,一抓到底,仅仅满足于过得去或表面上的轰轰烈烈,那是不行的。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就首都文明工程而言,不断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一个大城市要建设好,除了要有比较现代的硬件设施和一整套管理软件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市民的素质,否则,就谈不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的文明水准是人口素质的基本标准。当代北京人,要具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素质,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要有良好的文明素质。这样,提高首都城市文明程度才有坚实的基础。与现代文明设施相匹配的文明习惯的形成有个逐渐培养的过程,要靠教育来引导。首都文明工程正是通过工程进程中的公民文明教育使广大市民“明理、动情、参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的社会氛围。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对全国乃至世界有着较强的政治、文化、经济集聚性和辐射力。这一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北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必须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首都文明工程的深入持久开展无疑将有助于把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各种公众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从而更好地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的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责任编辑:郑肖云(QU0018)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