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闲置资产成为贴近百姓暖心平台

2017-12-05 00:43 新华报业网

来源标题:闲置资产成为贴近百姓暖心平台

“在家可没这吃的好,在家人少,经常就炒一个菜,这里每顿饭菜种类多,吃的可口。感谢现如今这个好社会。”近日,记者在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采访时,94岁的张淑珍老人对记者说。张淑珍说起话来思维清晰,从暖心服务站一开始营业就来了,在这里已吃了三个月的免费午餐。

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由北宅村龙泉养老照料中心于2014年9月开始筹建,历时3年,投资两千万余元,于2017年9月初投入运营。该暖心服务站是在原北宅中学校舍基础上经装修、改造建成的,这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为老人们解决了用餐、住宿难题,而且还在慰籍老年人情感,促进家庭与社区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作为北宅老人的“暖心平台”,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已成为北宅社区治理的一个有力抓手。

响应政策,补齐民生短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在之前,国家和北京市已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积极促进更多资本投入到养老产业中。如在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养老、医疗等社会领域。”在2015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京国土用171号》文件、2017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都鼓励利用现有空闲的学校等用房进行改造和利用,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积极支持公益活动的开展

北宅村作为“首都文明村”和“全国绿色小康村”,在北宅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最近二十来年的快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京郊突出的发展成绩,而在人均寿命上,更是成为周围十里八乡的“长寿村”。看准养老产业在北京的广阔发展前景,以及北宅村作为“长寿村”的在养老资源方面的旺盛需求,北宅村龙泉养老照料中心在北京市怀柔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及桥梓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响应政策号召,通过与中华志愿者协会敬老助残志愿者委员会合作建设“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以提供爱心就餐及养老住宿的方式,服务好北宅老人,从而有效地补齐了北宅在养老方面的“民生短板,”促进了北宅村更加和谐地发展。

国家的政策好,我们北宅老人真有福

在采访中,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负责人沈照选介绍,目前来就餐的北宅老人,基本上保持在每天100位左右。这其中60岁以上的,每顿自助午餐只需5元钱,而80岁以上的,则免费用餐。有住宿需求的老人,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可以提供公寓式的住宿条件,目前有50张床位,不仅保证一日三餐,而且还有专业人员负责照料日常起居。“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我们绝不追求商业利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就是我们的理念。”沈照选说。

记者在暖心服务站里看到,窗明几净的室内,中央空调正吹出热风,初冬时节,感觉就餐环境很舒适。而工作中的中央视频监控,体现出这里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

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有专业的服务团队

据沈照选介绍,北宅村有的老人,原来每周孩子才能回来一天,给做一次饭,其他时间就只好自己凑合着做饭,而现在,每天都能在暖心服务站吃上现做的午饭。在饭菜料理上,暖心服务站专人负责买菜,从源头保证着食品的安全。厨师和服务员先培训再上岗。做的饭菜要适应老年人的口味和身体:米饭要软些,鱼肉里不能有刺,讲究色香味、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记者在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里采访了多位老人,他们朴素的话语,透露着对眼下幸福生活的“知足感”。

88岁的刘爱菊老人说:“暖心服务站开业后,我头一天就来吃饭,一天都没落下。这里的服务人员照顾的比儿女还好,儿女也不能做到每顿饭都陪着你啊。每顿饭,我来了给端过来,吃完了就把餐盘端走。国家的政策好,我们北宅老人真有福。”

89岁的魏福九老人吃完饭走的时候,还给瘫痪在床的91岁的老伴带走一份。老人说,每天的买菜、做饭是一件很耽误工夫、很困难的事,暖心服务站算是帮了他的大忙。

“健康是吃出来的。”这句话用在85岁的冯子江老人身上最贴切不过。三个月前刚开始来就餐时,老人是坐着轮椅来的,如今每天他走着来就餐,脸上气色很好。

魏福亮老人已经83岁了,尽管过去饱尝生活艰辛,但却性格开朗、遇事豁达。“我和三个儿子都商量好了,过些日子就搬到暖心服务站住。”老人的言谈中,对今后在暖心服务站的生活很是向往。

老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

老人们到一定岁数后,最怕孤单,最喜欢和家人以及年轻时候的朋友、熟人见面、聊天,而这种愿望在城镇化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京郊农村,却很不容易实现——老人的子女需要离家上班,有的是每天晚上回来,有的一周才能回来一次陪伴老人。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现在不仅每天为老人们提供一顿可口的饭菜,而且还出人意料地,成了北宅老人们一个新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交平台”。据记者了解,北宅是一个大村,村民各家,距离最远的有三里多地,因此一些耄耋老人之间,有的已经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了。沈照选亲眼见到,在最初开业的那几天,北宅一些常年不离家门口的老人,因为要来暖心服务站吃午饭,而从村庄四面八方聚集过来。老人们那多年不见互相问候的温馨场面,既饱含着中国人传统的乡情,又有过去共同的“激情岁月”中积淀出的友情,让旁观者动容。

为老人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

现在,北宅一些老人借着每天吃饭的时间,互相聊聊家常,甚至约定时间,一起来,一个桌吃饭,再一起走。暖心服务站已经成了老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而这,对于他们的精神健康,会产生积极影响。

期盼更多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华志愿者协会敬老助残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尚海贤、执行主任吕培力时了解到,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作为社区服务创新模式,通过“公益组织”“政府”“爱心企业”这三方面的力量,让“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社区老年人服务”这个目标,鼓励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上爱心企业的力量。

据吕培力介绍,目前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等6家服务站,作为北京市的试点之一,今后其成功经验,将会推广到全国更多的“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的工作中去。

曾经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北京市副市长的何鲁丽听闻北宅村建起了“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后,勉励这里的工作人员为老人做好服务工作,并欣然为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题词“长者之家”。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为北宅养老题词

根据记者采访了解,目前“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主流养老模式,而“敬老暖心服务站”“养老驿站”“托老所”等各种形式的老年服务机构,是对“居家养老”工作的有力补充和配套服务,但是在老年养老机构工作开展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就餐的老人

据中华志愿者协会敬老助残志愿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是“两头着急”: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积极倡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基层社区,直接面对老人们的社区干部,也期盼着汇聚更多爱心力量,担起社区老人们的养老重担。但在一些市、区县、乡镇层面,则政策支持和重视程度还有很大不足。

在记者采访中,遇到来北宅敬老暖心服务站参观的周边村庄的百姓,他们感叹道:“我们什么时候,在自己村里也能吃上这样的‘现成饭’,有这样的住宿啊。”

据记者了解,北宅村中华敬老暖心服务站原本可以开展更多的服务内容,但是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对于相关政策的理解与执行,致使一些工作滞后于群众对于优质养老资源的热切需求。

北宅的老人们希望在更多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暖心饭”能吃得长久,“爱心屋”能住得更踏实。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