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青海尖扎县做好“旅游饭”,把“德吉”刷爆朋友圈

2018-07-31 13:19 央视网

来源标题:【脱贫攻坚在行动】青海尖扎县做好“旅游饭”,把“德吉”刷爆朋友圈

丹山碧水旁,一排排民族特色的院落静静伫立;人山花海间,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活泼灵动。

这是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黄河岸边的一幅“水墨画”,也是该县“旅游+扶贫”的一个生动写照。

“走出大山天地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尖扎县将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的村民搬下山来集中安置,并依托搬入地地理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美景变成“钱景”,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2016年以来,该县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投入6941.43万元,在昂拉乡河东修建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251户946人,并命名为“德吉村”,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这两个字不仅说出了贫困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贫困群众对党和政府带来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

“以前的家离这40公里远,有108个弯,都是山路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困难,早晨四五点去水源地打水,回到家就得十点多。”回忆起过去的生活,46岁的加太还唏嘘不已。

3口人只有5亩山地的加太一家,靠天吃饭,以前年收入才2000多元。住的3间土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在县里易地搬迁政策的帮助下,2017年搬进了德吉村80平方米的新房子,当上了草管员和村警,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处“农家乐”。

这正是尖扎县“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

尖扎县集原始森林,丹霞地貌,水利风景,宗教文化等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而位于尖扎县城8公里远的德吉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美景如画,随时有刷爆“朋友圈”的节奏。为了使贫困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德吉村依托这种独特的优势,走上了旅游脱贫的路子。

村里相继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观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修建了露天广场、休闲栈道、小吃广场等景观设施,还培育了30户“农家乐”。

村民久先和加太一样,都是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当顺乡香干村搬来的。他在德吉村的“农家乐”,不仅能提供10位游客住宿,还能提供当地人喜爱的藏餐——达顿宴。旅游季节,每天净收入四五百元。

住在景区里,吃上“旅游饭”,德吉村村民们的精气神一下提振起来,浑身充满了打造新生活的干劲儿。

除了德吉村这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尖扎县还投资7401.37万元,在尖扎滩乡萨尕尼哈建了一个300套住房的安置点。这两个安置点涉及7个乡镇及办事处的易地搬迁户551户2108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461户1777人。措周乡石乃亥村莫合加社和当顺乡东果村整村搬迁两个项目也已开建,并计划年内实现入住,届时将搬迁70户2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101人。

像德吉村的模式一样,尖扎县按照“以产带迁、以产促迁”的思路,依托迁入地地理优势资源,建设了萨尕尼哈综合农贸市场,开发水上乐园、垂钓、沙滩、农家乐、自驾游旅游营地,发展生态养殖、农畜产品销售、活畜交易、粮油蔬菜供应等后继产业项目,培育致富新增长点,带动搬迁群众增加收入。

除了易地搬迁、旅游扶贫,还有健康扶贫、教育扶助……在这些利好政策的加持下,2017年,尖扎县10个贫困村“摘帽”,699户贫困户2666人退出。

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见证了两岸的巨变,正撒着欢儿,载着这里人们心底的幸福,一路奔腾流向远方。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作者:李文学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