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以哲学的方式走向世界——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

2018-08-17 15:05 光明日报

来源标题:以哲学的方式走向世界——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

8月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在为期8天的“哲学周”里,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哲学家代表和哲学爱好者在超过1000场次的学术活动中,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彼此聆听、深度对话。

  “希望这次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世纪对话,能够推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在差异和多元中寻求共识,在对话和讨论中消除隔阂,为人类进步提供新的思想源泉和发展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哲学家的智慧。”北京大学校长、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林建华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说。

1.“学以成人”回应人类共同关切

作为本届大会主题,“学以成人”提出伊始,就在哲学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诸多讨论。伴随大会的召开,这一讨论逐渐达到高潮。

“但我觉得这个主题选取得非常成功。‘学以成人’的‘成’,动词理解时,强调通过修养成就人格;形容词理解时,‘成人’即‘完人’。这两方面均需通过‘学’而成就。研讨这一主题,对于涵养君子人格,培育现代公民,克服现代性带来的各种弊端大有益处。如此,‘学以成人’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面向中国,又向世界敞开。”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的一番妙解,在听众中引起共鸣。

“在我的理解中,‘学以成人’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交往、反思成为更好的人。我们须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并不断寻找确定的普遍性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整个世界接触,与人、动物相处,并成就和发现自我的确定性意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伯纳德·林斯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认为,如何理解“学以成人”、何以能够“学以成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不容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我向来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学说、学术,更应当成为学养。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启迪人们的哲理智慧、滋养人们的浩然之气,才能使人真正成为具有历史观、文明观和时代观的人,从而真实理解和把握人类和社会”。

在本届大会上,与会学者从自我、社群、自然、精神、传统等角度展开了对“学以成人”的切磋研讨,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共同关切的哲学回应,也是对以人为原点的哲学传统的时代回响。

“我们可以独自做很多事情,但是向他人学习也很重要:从外部反观自我,伴随着社会化而成长,并从中习得某种自我反思意识。我想,这种教育是哲学精神的一部分,它和人类社会许多其他重要的方面,从基础教育到家庭生活等都紧密相关。”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居纳尔·希尔贝克认为。

2.思想交融绘制世界哲学地图

多样性和包容性,是本届大会最鲜明的特点。希腊、中国、印度、犹太、基督教等哲学备受关注,非洲、中东、东南亚、拉美等不同地域文化和智慧传统深受重视;形而上学、逻辑学等传统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信息和数字文化哲学等新兴哲学吸引了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与会学者的目光……世界哲学发展的完整格局被全景呈现。

“我们身处众多全球性危机之中——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我们的传统、信仰和价值的危机。以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语言共同体、任何一个知识经济体能够独立面对这些挑战。”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说,“但如果我们打开耳目,敞开心灵,并准备让自己的假设在一个友善和融洽的氛围中获得挑战,那么我们将从彼此那里学到很多。”

在本届大会上,从各民族文明源头出发,重新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成为各国学者的讨论路径之一。来自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梅塞德斯·德·拉·加尔萨通过对玛雅文明中的“人”“时间”“世界”等概念的内涵及其思想传统的分析,指明了文明差异往往是更为多元、开放地理解世界的重要切口。而来自雅典大学的保罗·卡里格斯则从古希腊哲学方法和立场的多样性出发,探讨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

武汉大学教授吴根友认为,哲学是民族精神中最弥足珍贵的部分,不同哲学间的反思、交流和碰撞,有助于在丰富人类精神文明多样性的同时,增进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所在的红砖小楼一层的一个休息室里,悬挂着一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它提示我们,不同文明虽有古今、新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彼此之间的交流能够相互受益。”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提出,“我们要在共同的世界中充分享受共同性,也要在不同的世界中尽量分享差异性。”

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看来,不同文明间应建立一种具有价值深度、具有“人”的含义的哲学意识,彼此尊重、平等互惠。文明对话首先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相互认识、承认和肯定。

3.中国哲学话语走向国际舞台

前来参加本届大会的洪堡大学教授、伦敦大学教授迈克尔·比尼,曾于2011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客座教授。“我亲眼见证了近年来中国哲学界的巨大变化——很多中国哲学典籍被译介,中国哲学家与西方学界的接触越来越多。这几天,我遇到了一些来自洪堡大学的学者,他们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现状满怀兴趣。”迈克尔·比尼感慨。

南非大学教授拉莫斯和维也纳大学教授帕克斯的演讲,都涉及儒家哲学中“仁”的观念。迈克尔·比尼在14日举行的“表达性,对话,可译性”专题会议上,以中国哲学概念“道”的翻译为例,阐释了哲学翻译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难。

“不少西方学者运用其掌握的中国哲学知识进行学术讨论,这的确有些出乎意料,这在过去很少出现。”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认为,世界哲学大会为中国哲学话语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和条件未来,广大哲学研究者更应在对话内容上下功夫。

14日,大会特邀会议“马克思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与会者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向“千年第一思想家”致敬。“本届大会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组会议,并设置了多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行专场,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前任主席威廉·麦克布赖德将在20日带来一场关于马克思的特别纪念讲座。这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北京大学教授仰海峰表示。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哲学传统的国家,但中国哲学尚未完全被世界所了解。随着经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哲学话语影响力正处于高速提升阶段。面向未来,我们仍任重道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说。在苏州大学教授任平看来,历经百年求索,以开放姿态面向世界的中国,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伴随哲学话语在国际舞台日渐响亮,今天的中国,正以哲学的方式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李娜(QU0007)作者:王琎 张颖天 晋浩天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