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生态系统趋好 潜在风险增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2018-09-06 05:47 新华网

来源标题:生态系统趋好 潜在风险增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新华社拉萨9月5日电(记者吕诺、王艳刚)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灾、巨灾频发;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隆升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9月5日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和塔里木河数十条支流径流量增长更为显著。亚洲水塔失衡伴随灾害频发,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阿汝冰川发生冰崩,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威胁亚洲水塔命运,需要建立科学预警体系。

青藏高原逐渐变绿的同时也含有隐忧。姚檀栋介绍,过去35年间,青藏高原生长季平均植被指数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来其增加趋势减缓;青藏高原碳汇功能显著增加,但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融化可能降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高山树线上升增加了森林生物量,但压缩了高寒灌丛—草甸的生存空间,可能提高高海拔特有物种消失的风险;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系统也造成潜在风险。

科考发现,冈底斯山先于喜马拉雅山隆升到现在的高度。喜马拉雅山阻挡南亚季风气团向北传输,使青藏高原逐渐变干变冷。高原隆升后,青藏地区生物形成“走出西藏”和“高原枢纽”共存的模式演化。

发布首期成果的同时,第二次青藏科考还提出色林错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方案,以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建议,力争以研究成果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科学研究、综合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灾害风险评估预判,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体系建设。

姚檀栋介绍,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2017年,我国时隔40余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围绕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等课题,组建60多支专题科考分队展开考察研究,一年来取得了首期成果,并凝练提升为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