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打造中非科技交流合作通途

2018-09-10 03:17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打造中非科技交流合作通途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非洲国家仍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好机遇,中非双方有着共同的期许和愿望。作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中非双方互惠互利。

当前,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塑造着新的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球化及次区域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已成共识。非盟《2024科技创新战略》强调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求国际组织、次区域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支持与指导。中非之间通过科技交流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惠及民生,为中非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科技交流合作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路径推动中非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把“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长期以来,中国从非洲各国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增进交流互信,强化外交关系,不断推动中非双方共同繁荣发展。

科技交流合作作为增进中非人民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带给双方人民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实惠。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对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中非合作提出了“八大行动”,即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行动。为了中非26亿人的梦想,未来需要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不断取得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新突破。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非便已建立起官方科技合作关系。2009年11月,“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启动,开辟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新型科技伙伴关系,协助非洲国家开展科技能力建设,增强非洲国家科技自生能力的新局面。目前在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50多个非洲国家中,已有14个国家与我国签署了双边科技合作协定。在日益紧密的中非科技合作中,双方在共同关注的农业、生物、医药卫生、资源环境、新能源、信息通信、新材料、卫星遥感等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未来,中非科技交流合作将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实现三方面的聚焦。

聚焦重点领域。究竟将哪些领域作为中非科技合作科技的重点领域?非盟发布的《非洲科学、技术和创新战略》(STISA-2024)指出当前重点关注的领域有:消除贫困、疾病防控、食品安全、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文化传承、农业发展、能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环境保护以及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几内亚总统孔戴在2018非洲能源互联网发展论坛举办期间表示,构建非洲能源互联网,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将有力推动非洲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电网互联互通,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非洲清洁化、工业化、电气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造福非洲和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将进一步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着力实施好“八大行动”,推动中非各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聚焦科技组织。充分发挥科技组织作用,推动多样化合作。非洲的科技组织按照层次,可分为在非洲的全球性国际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全洲或次区域国际科技组织(非盟、萨赫勒和西非地区委员会及其下属科技组织、东非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和各国国家科技组织。针对不同组织特点,可采用“过程嵌入”“顶层介入”“项目引领”等多种模式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而我国科协及其下属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组织,在积极推动中非科技交流与产业合作上可以有更大作为。在统筹对非科技合作计划、筹措对非科技合作资金、建设对非科技合作基地,联合举办产品展览会、科技博览会、行业和科技经验交流研讨会等,在非洲建立各种科技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培训中心、成果孵化基地、产业园等,可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科技问题研究中心正致力从科技组织、政策、体制、人才及培养等方面推动与非洲的科技合作。

聚焦科技人才。中非科技合作最终要在中非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中完成。要加大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如通过高校教育援外项目培训非洲科技人才,建立与非盟教育部门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加强非盟科技教材、课程开发和设置等,不断增强非洲科技人才能力。要加大非洲科技精英的引育力度,如引进非洲科技顶尖人才,设立非洲人才计划专项;培育非洲青年科技人才,设立非洲科技人才专项基金等,扩大来华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同时,促进中非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特别是青年科学家交流,不断深化中非科技工作者项目合作,推动中非科技人才更大发展。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