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筑起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三北工程40年成效综述

2018-12-01 01:10 新华网

来源标题:筑起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三北工程40年成效综述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题:筑起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三北工程40年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董峻

从东北、华北再到西北,一道如绿色长城般蜿蜒挺立的生态屏障熠熠生辉。

与改革开放同步,三北工程4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亘古荒原建起“林海”

新疆阿克苏市东北部的柯柯牙,维吾尔语意为“青色悬崖”。40年前,这里却和青色毫无关系,风大沙多、黄土弥漫,威胁着几十万居民生活。

三北工程,特别是1986年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大力推进治沙造林,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3.35%提高到现在的8.8%。

“头天栽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刮没了。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栽。”忆及当年,阿克苏地委副书记刘洪俊说,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代接着一代干,亘古荒原上终于建起一片百万亩的“林海”。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每年风沙天数超过80天,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线,土地沙化,农田被侵蚀。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80%来自这里。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实施的第一个生态建设项目。

40年来,各族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绿色长城。中国科学院三北工程建设40年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这项重大生态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持续扩展转变为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净减少。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逆转。

生命与绿色相依

“老家人常说,年过60不种树,因为栽下的树自己看不到收获了。我如今63岁,但已经离不开树,种下的每棵树都是我的孩子。”河北省迁西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华感慨地说,要给子孙留下一份绿色财富。

1986年,三北二期工程实施,张国华的家乡成为重点建设县。当地创造性地实施了“山顶青松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造林新模式。乡亲们通过板栗种植、发展生态旅游等,如今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饭”。

那一片片树林、灌木丛越来越茂盛,乡亲们的致富希望也越来越大。40年来,三北工程建成一大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基地,培育了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游憩休闲等生态产业。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三北工程区累计营造各类经济林463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三北精神指引生态建设新实践

一张蓝图,薪火相传。三北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石述柱……一批治沙英雄为代表的模范人物涌现,铸就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三北精神。

一些生态学者认为,三北工程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条件艰难、效果显著,可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工程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生态治理技术路线。根据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建设一个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首次将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实施,推动我国生态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入新时代,将以建设美丽三北为目标,以扩大林草资源总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筑更加稳固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计划,到2020年,三北地区将力争把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14%左右,草原质量继续提升,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建成;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以上,林草质量明显提升,美丽三北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在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区建成功能完备的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