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怎么办?——一场乡村振兴的讨论

2018-03-09 16:28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十年九旱”怎么办?——一场乡村振兴的讨论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题:“十年九旱”怎么办?——一场乡村振兴的讨论

新华社记者李铮、邹明仲

“过去四年,我生活的阜新市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70毫米,只相当于雨量充沛地区的一场大雨。”9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阜蒙县果树技术指导站高级农艺师冯艳玲一席话引发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热烈讨论。

作为长期工作在农村生产一线的代表,冯艳玲说:“十年九旱是辽西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2014年至今的四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70毫米。打浅井已无济于事,70米深井虽能出水,但导致农民房前屋后的井干了。种大田的农民基本挣不到钱。”

“艳玲代表反映的是辽西地区的普遍情况。干旱地区种什么?这是一个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文章。”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郝春荣接过冯艳玲的话说。

“种植饲料是一个突破瓶颈的好选择。饲料对于用水量要求不高,而且辽西地区养殖业有基础,上下游产业可以无缝衔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农委主任陈健表示,相比于一亩玉米最多500元的收益,粮改饲是阜新等干旱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举措。

“养殖业发展起来后,相关配套服务的农事企业也要跟上。牲畜的粪便利用好了是有机肥,随意倾倒就变成了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韩秋香补充说。

郭凯代表来自辽宁比较富裕的盘锦农村,他说:“除了调整种植结构外,因地制宜发展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郭凯说,多数西红柿三块、五块一斤的时候,盘锦的碱地柿子因口感佳、营养足,论个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和碱地柿子一样,辽宁还有很多像人参、林蛙、杂粮等品牌农产品。郭凯说,这些得到市场认可的特色农产品卖上了价,得到实惠的农民自然会在品质上继续下功夫。标准化种植,严控农药化肥施放量,最终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过去两年,辽宁省积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代表们纷纷表示,调结构的过程也是政府做好服务的过程。

郝春荣说,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较大,急需金融部门给予门槛低、效率高的融资支持,此外,各级政府也要提供好路、电等基础设施服务,减轻农民的负担。

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村短期难以改变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说,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农业后,更多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人应该有新的出路。除了进城务工外,还应该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寻找致富的机会。

郝春荣说,乡村旅游是广大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致富道路,但辽宁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农家乐很多,但吃顿饭就走了。今后,我们要形成农家乐、民宿、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产业链,让对乡愁依恋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这场关于乡村振兴的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各位代表纷纷表示,在交流和碰撞中,乡村振兴的思路更清晰了。回到工作岗位后就要以实干的精神,干出一个美丽幸福的辽宁乡村。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作者:李铮、邹明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