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畅谈如何更好发挥职业教育特殊作用

2018-03-14 15:0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加快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推动就业、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年的政协会上,不少委员也聚焦这一话题,就如何更好发挥职业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

黄震委员

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学历社会走向资格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

为此,黄震建议,首先要在全社会转变成才观念,全社会要大力宣传“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此外,要转变教育观念。他表示,教育就是要为各种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最大限度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提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成才观,多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在教育制度上加以落实。

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黄震建议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把基于认知的学历资格证书与基于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加以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提高一线劳动者地位待遇,鼓励用人单位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各类表彰奖励中一线劳动者的比例。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中增加高技能人才类别,给予特殊奖励支持。

黄震同时建议,要加快修订完善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和经济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超前布局培养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张大方委员

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认为,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经济发展关联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然而,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方面,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张大方表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机构(即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在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而培训机构及技师学院、学校却在人力资源与保障部门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匮乏、待遇偏低,导致职业院校普遍不具备吸引力,高层次人才少,科研能力弱,开发技术服务能力不强,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高技术含量、高端业态拿来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形成了职业院校难以成长壮大的怪圈。此外,张大方认为,现有的很多政策对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成长都有欠缺,比如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遴选上职业院校基本无缘,在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及安家政策上几近空白,职业院校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还在小规模试点,跟不上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的要求。

针对现状,张大方建议应尽快启动教育部门职业教育与人社部门职业教育统一归口管理的程序,合办技能比赛,互认学历,共同设置与组织实施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共同认定大师、名师、能手等。同时,推动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领域深度对接;重点选取产业基础较好、市场急需的领域来推动突破,并起到示范作用。可以通过举办校企合作座谈会、对接会,促进形成订单培养、协同创新;出台政策,对合作成功的示范项目、平台给予示范命名认定和奖励支持。

张大方还建议,应出台职教人才引进及毕业生政策,给予企业和职校一定的支持。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及科研项目上单独列项,如设置重点研发计划产教融合专项基金、职业教育青年学者计划等。给予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上以适度支持,给予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以一定的政策支持。针对国家未来发展布局的重要领域,加快实施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步伐。

朱永新委员

发挥中职教育的特殊作用

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教育扶贫的投入具有生产性,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产出比最高,是离农村贫困人口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较低的社会阶层从职业教育中获益越多,工业水平就越高;职业培训越普及,收入最低的就业者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就越高。但是,从调研情况看,中职教育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办学基础薄弱,普遍规模较小、课程内容陈旧、实训设备老化,师资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生产实践和劳动市场变化的需求,一些学校还在学习早被市场淘汰多年的技术。另一方面,吸引力不足,贫困家庭选择中职学校的意愿不强。受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等局限,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较难,无法有效提升脱贫的能力。此外,发达地区优质中职教育资源也未能发挥帮扶贫困地区作用,与外地院校合作办学处于停滞状态。

朱永新建议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初、高中学生和未完成学业但有就业潜力的青壮年送进中职学校学习。免除贫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并给予其家庭一定的生活补助,做到“一人入学,一家脱贫”。扶贫对象毕业后,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管理,确保长期稳定就业,避免因失业返贫。同时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将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量部分,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对与本地区产业结合较差、招生困难的中职院校,可依据实际情况由省或市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力争在市一级举办职业教育资源中心,引领本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

朱永新建议实施“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鼓励发达地区挖掘职教资源,对口帮助贫困地区的中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面向对口扶贫地区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定向招生,或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允许贫困地区学生前一到两年在本地就读,第二年或第三年前往发达地区学校就读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职业技能或流入地就业岗位急需的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记者 牛伟坤)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作者: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