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任鸣:人艺不做“古玩店”

2018-03-17 04:19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任鸣:人艺不做“古玩店”

2017年11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窝头会馆》出现了观众通宵排队买票的盛况,半天时间6场演出票就售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现象说明现在人们对文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非常强烈,现在整个话剧领域都处在繁荣发展时期。

谈人艺发展

现在人们对文化的追求非常强烈

记者:人艺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任鸣:人艺现在的票房非常好,很多场票都卖得很好,一些经典剧目,比如《茶馆》《窝头会馆》,经常刚开始卖半天就没了,很多人通宵排队买票。这么多观众来看,我们特别受鼓舞。话剧在不少人看来算是高雅艺术,比较小众,但在市场反应上这么火爆,可以真切感受到,现在人们对文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

记者:你觉得人艺能取得这样的影响力原因何在?

任鸣:我觉得是人艺的精神,一是戏比天大,二是对艺术怀敬畏之心,三是艺术上要精益求精。就拿《玩家》来说,剧本2006年过来,改了10年,改了不下15稿,2016年才上演。今年再演,根据专家意见、观众反馈,每一次演出都反复打磨,改了20多处。作品是艺术的核心,作品好了才有观众。

记者:在艺术上,以前的传统和现在如何平衡?

任鸣:我们提出人艺不做“古玩店”,不会躺在以前的经典作品上自得,我们提出人艺具有民族性、人民性、现实主义、现代精神,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艺术上坚决地继承,努力地创新,现在也在不断探索,不断有新戏出来。

谈工作转变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

记者:你此前做了很多年导演,做院长,作为行政管理角色,感觉如何?

任鸣:其实导演的功能就是一个组织者,需要领导整个剧组,所在在管理上有一定经验。做院长至今快4年了,工作上有很大转变,到了管理岗位,工作繁忙,导演的工作就退到了第二位,以前当副院长时我一年还可以排三四部戏,现在一年只能排一部戏,因为更要保证质量。做一个艺术剧院的管理者,和普通单位管理者不一样,很多都是导演、演员,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艺术理念,搞艺术的人就需要有个性,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发挥,但对于他们的创作不会干涉。

记者:做院长几年,怎么评价自己的工作?

任鸣:任何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是全身心投入的。比如绩效工资改革,这是北京市的试点,已经基本完成,按照新的方案,创作者以及所有职工的收入都会有所提高,现在看还是比较成功的。另外,人艺还要建新的剧场,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记者:作为管理者,最希望实现哪些目标?

任鸣:特别希望能够出现新的经典,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现在我们有一批年轻导演,大部分都是40岁以下的。导演的人才没有出现断层,是一个良性发展的态势。

谈艺术理念

新京味儿包含更多大气、开放的东西

记者:你经常提到人艺的京味儿,不只是话剧,经常见到京味儿这个词,你理解的京味儿是什么?

任鸣:我理解的京味儿文化,比如老舍的作品,就是老京味儿,反映北京人的精气神,气质,骨子里的劲儿,作派,语言特点,人的精神面貌,这些加起来就是京味儿。

记者:你还提出人艺要有新京味儿,如何定义新京味儿?

任鸣:我们提出新京味儿,就是要反映当代北京的东西,比如《玩家》就是新京味儿。过去几十年,北京变得更加开放,也来了很多五湖四海的人,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新北京人,整个城市从人口结构到气质到文化都有变化,我理解的是老京味儿更多是皇城脚下老街胡同的感觉,新京味儿我们也在演出中不断探索总结,但我认为应该是包含更多大气、胸怀,更开放的东西。

谈创作经典

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

记者:人艺有辉煌的历史,作为现在的管理者,会不会有压力,会不会为了要创作出媲美以前的经典作品而焦虑?

任鸣:人艺出过《茶馆》这样的经典作品,如何在今天排出符合现在的人民需要的,反映今天的时代和生活的经典作品,的确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要做到这些有压力,但也有动力,我们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作家给我们写作品,也有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大批年轻的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正在迅速成长,他们也是人艺的未来。有这样的资源,我们有底气。

记者:现在经常有观点认为缺乏可以媲美以前出现过的经典作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任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都有优秀的作品,不好进行纵向的对比,而是要做出这个时期的最高水平。我个人觉得,关键还在于个人,打个比方,你和莫言生活在一个时代,看到的生活基本一样,那怎么反映这个时代,更多还是取决于艺术家自己。另外,经典需要时间来考验,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

谈话剧行业

艺术越百花齐放越好

记者:你从事文艺行业31年了,从你的角度看,现在整个话剧行业,甚至整个文化行业,感觉是什么态势?

任鸣:在整个北京,话剧演出都很活跃,不只是人艺,我也经常到别的剧团看他们的作品,比如保利剧院、蜂巢剧场、繁星艺术村,包括我去过几次海淀影剧院看话剧,观众都是满的,可以看出现在的话剧艺术非常繁荣。而且我发现很多剧团都有一批优秀的年轻导演,极具才华,很有个性,非常有自己的风格。而且,不只是专业的剧院剧团,我到很多学校看过大学生排练的剧,都是排练校史等大剧,有模有样,我们平时帮助两所中学的学生排戏,我感觉有这么多热爱这门艺术的年轻人,极具才华和创造性,真的是感觉到艺术的繁荣发展时期就在眼前。

记者:如何看待人艺这样的传统知名剧院和各种小剧场的竞争发展?

任鸣:搞戏剧的都是一家,这是最重要的。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有自己的粉丝,戏剧才能多元化,戏剧整个生态环境一定是开放的多元的,艺术越百花齐放越好。

谈演员多栖

演员有机会施展才华应持开放态度

记者:现在不少人艺的话剧演员涉足影视剧,广受好评,尤其是演技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你对此怎么看?

任鸣:人艺是艺术的剧院,讲艺术性,艺术本身就是我们的追求。这些人艺的话剧演员,比如冯远征、吴刚、何冰,都是我们的骨干,本身功夫非常深,我见证了他们一路走过来排过多少戏,舞台上创造了多少个生动的形象,演技就是在舞台上一遍遍打磨出来的,所以他们出去演电视电影,也能获得成功。我说过,如果你没有演好,没有借口,就在自身找原因,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

记者:人艺对于自己的演员出去参加影视剧包括综艺节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任鸣:我们的演员有机会去外面拍电影拍电视,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好事情,我们持开放态度。他们的才华得到了认可,演技得到了锤炼,也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当他们回到剧院,他们的影视粉丝可能就会追随而来,对剧院也有好处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们内心都认为自己是人艺人,像冯远征、吴刚,在外面获奖了,首先说感谢培养我的北京人艺,他们都以自己是人艺人为荣,我非常感动。当他们出去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光环之后,虽然拍影视剧肯定收入更高,还是会回到剧院演出,比如吴刚演《茶馆》《哗变》,何冰演《窝头会馆》,冯远征每年在舞台上要演很多戏,他们自己会有一个平衡。我觉得整个行业都应该是开放的,给多才多艺的人大显身手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这对于整个艺术行业的繁荣肯定是有好处的。

记者:现在也有很多“小鲜肉”“流量小生”,经常被批评没有演技,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任鸣:我觉得很多事都有一个过程,人都是从年轻到年长不断成长,谁也不能跳着成长,比如一个演员,刚开始是以形象好为卖点的,演员谁不希望自己的艺术才华被认可,被人贴上没有演技的标签肯定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我觉得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不同的戏中不断锤炼,不断提高,就像我们作为导演,最重要的就是要给演员信心,让他们能不断成长。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