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痴”任鸣:“戏比天大”的40年

2018-03-20 02:47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戏痴”任鸣:“戏比天大”的40年

“戏比天大。”这是任鸣在全国人代会期间说得最多的四个字。回味40年的戏剧人生,他笑言只过了两种生活:“正在排戏,或准备排戏。”

58岁的任鸣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至今导演了80多部话剧,包括《知己》《日出》等一批名剧。

在人艺排练场里,几十年始终挂着四个大字——“戏比天大”。“什么叫戏比天大?”不少人向任鸣发问。“艺术就像天一样,要永远对艺术充满敬畏之心”,任鸣重复着这句话。

当中新社记者再度提出这个问题,他想了想,又补充一句:“这不是单单通过排戏赚钱,而是一种精神追求”。末了,他不忘加上句京腔口头禅:“您知道不。”

任鸣是听着前辈口中的“戏比天大”成长的,但理解它用了大半辈子。

生在北京的任鸣,从小是戏迷。为了报考每隔三年才招生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他高中毕业后主动“待业”三年。“从18岁立志当导演,想法从没变过。”他说。

进入人艺工作后,任鸣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排练场。“一看大伙儿演戏,就开心!”作为导演,他喜欢手摇折扇,享受戏剧的乐趣;有时一把合起扇子,指一下戏。“排戏很幸福。”

不排戏的时候,任鸣总揣着一支笔:“随时准备改本子”。

他称自己容易“走火入魔”,创作《司马迁》,每天夜里起来好几次,一有灵感就写;改编《玩家》用了10年、历经14稿……在精益求精的“打磨”中,任鸣信奉:“文化不能快”。

他把对戏剧的这份痴情带到了两会上。在北京代表团开放日上,他谈起自己最大的心愿:“创造新时代的新经典。”任鸣说,要创作代表当代中国话剧最高水平的作品,经得住时间检验。

如何打造新经典?他说,坚决地继承,努力地发展,勇敢地创新。

传承,首先要立足人民。在代表小组会议审议监察法草案时,任鸣有个提议:“可以多用一些文艺作品来宣传监察法。”

“这事儿我认真想了一个晚上。”他对记者说,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人艺精神的核心,要传下去;记录时代的变革,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今年他还带了份建议——以国家名义设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值得铭记”,他说。

但传承中,任鸣拒绝墨守成规:“人艺不是古董店。”

1995年,任鸣因《北京大爷》一炮而红,被视为京味儿话剧的代表人物。一个月前,他的第十部京味儿戏《玩家》,刚结束第三轮演出。

比较二者,任鸣称“完全不同”。一改传统现实主义手法,《玩家》引入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彰显了“新京味儿”。“不单单向传统学习,还要发展和创新。”他说道。

聊起话剧“小众化”趋势,任鸣说,话剧观众被电影、网络等分流,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但剧场艺术依然有独特魅力”。

“有竞争压力吗?”面对记者提问,他毫不犹豫回答:“没有。”任鸣说,《茶馆》演了几十年依然火爆,“说明什么?观众爱话剧、爱名剧,我们要用最大的激情,创作最好的作品。”

任鸣告诉记者,年轻时曾有个目标——排100部话剧。但如今他觉得“数量不那么重要了”。他更看重质量,享受“慢工”,要对得起对话剧的“那份爱”。

这份爱和责任,一如人艺话剧《小井胡同》那句话,“日久见人心。”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