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解读

2019-01-17 13:21 新华网

来源标题:《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解读

新华社石家庄1月17日电 题:让“华北明珠”重绽风采——《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解读

新华社记者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近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白洋淀规划》)。

规划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编制,作为雄安新区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白洋淀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也将为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之基。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素有“华北明珠”之称,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和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作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关键环节,把《白洋淀规划》作为雄安新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明确任务和具体要求。

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基础,依法依规深化研究,形成了《白洋淀规划》。

《白洋淀规划》由九个章节组成,从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新区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统筹设计。

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初显,但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钰表示,编制《白洋淀规划》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白洋淀目前有什么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制定相应措施。

如何统筹考虑水质与水生态安全,强调流域水质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生态分区方法和实施生态空间分区管理,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是白洋淀治理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之一。

曲久辉表示,规划从流域治理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水生态恢复目标为抓手,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白洋淀规划》指出,按照淀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的目标考虑,确定2022年之前生态需水量为3-4亿立方米/年;从远期需求与配置看,2022年之后,随着流域和淀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逐步实现,生态需水量为3亿立方米/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表示,为保障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规划将淀内稻田和旱地逐步恢复为湿地,并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

在实现水质达标上,针对入淀河流,《白洋淀规划》从流域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流量保障和加强河道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划要求,确保入淀河流水质达标;工业污染方面,从优化新区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区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针对新区农村,分别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养殖污染防治四个方面细化了规划内容。

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白洋淀规划》指出,雄安新区要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为全面保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白洋淀生态服务功能,《白洋淀规划》对淀区进行功能区划,确定了约96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主要保护白洋淀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管控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区,为淀内其他区域,主要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淀区纯水村搬迁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要措施。对纯水村,要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根据淀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阶段性目标要求,分批有序实施外迁。其中,生态功能区内村庄约2万人先行搬迁,生态服务功能区村庄有序外迁。

《白洋淀规划》的规划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2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至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至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至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到本世纪中叶,淀区水质功能稳定达标,淀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白洋淀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展现白洋淀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和“华北明珠”风采。(记者孙杰、高博、曹国厂、齐雷杰、许苏培、徐步云)

责任编辑:李娜(QU000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