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从初心到活力 中国基层几件事

2019-07-05 15:56 光明日报

河南信阳郝堂村的活力,得从一名老党员的故事说起。

多年前的一天,几位村民拉着大锯准备在河边砍树,老党员吴相典正好路过,他快步上前,用腿挡住锯,大声吼道:“你们没有粮食吃可以去我家背,但是要锯树,除非把我的腿也锯了!”最终,这棵树保住了。

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主任孙德华,向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政党领导人和代表讲述了这个故事。

8年前的郝堂村,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2011年,郝堂村党组织带着百姓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组织群众外出考察民宿发展,并出台房屋改造每平方130元奖补政策,鼓励村民在老房子基础上改造升级。这几年,这个村庄大变样,不仅吸引来了游客,还承办了第十届“国际山地徒步大会”。

近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河南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河南兰考举行。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农村工作者,向外宾们讲述了河南一线农村故事,展示来自中国最基层的活力。

“郭小麦”的“白面馍”初心

年过六旬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讲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吃饱肚子。“小时候,我们全村人几乎以吃红薯面为主,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是我最大的梦想。”他说。

吃上“白面馍”的梦想成为他做农业的初心,毕业留校后,他与土地打了40多年的交道,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常见他一头扎到麦田里搞研究,农民朋友亲切地称呼他为“郭小麦”。

有一年春节刚过,郭天财下乡看到一位农民正在麦田追肥浇水,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查看土壤墒情,主动告诉农民怎么管理麦田,对方却不明就里,好奇地看着他。

郭天财赶紧递给他一张名片说:“我是河南农大教授,你照我说的做,如果增产了,就请我吃碗捞面条;如果减产了,就拿着这张名片到处吆喝:郭天财是个草包教授。”

麦收后,这位农民打来电话告诉郭天财,“一亩地多收了200多斤”!还邀请郭天财去他家吃捞面条。

郭天财底气十足的背后,是对小麦和土地的了如指掌。郭天财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一吨半粮的高产典型。

农业专家说话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是直接能对农民进行指导。他常对学生说自己的理念:“我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现在,他带着团队建立了“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核心试验区-千亩技术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同心圆”成果转化模式。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共建了“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他说:“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

基层党支部是干“点亮人心”的活

说起扶贫故事,宋瑞迈过了许多沟沟坎坎,来自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的她,担任了信阳息县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2012年10月,她坐上一辆拉着锅碗瓢盆行李卷的车,一到村,顿时感到压力很大——2400多人的村子,只有两个村干部,且年龄偏大。

当争取到的第一笔资金下来时,40万元科技扶贫款竟然没人领。有村民就讲怪话:“给钱就行了,让种、让养,我们不会!”她一听就蒙了,给钱都不要,这贫该咋扶?

如何打破被动局面?宋瑞带领村干部一起,动手清扫村里的垃圾。干了三天后,村民被感动了,纷纷加入,20多天拉走100多车垃圾,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庄,村民笑了,变化从这里开始。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她一针见血地说,驻村第一书记头一个任务,就是建强村党支部。接下来,她挨个走访老党员和村民,推选出年轻人加入村班子,村干部增加到5人。

村党支部健全了,大家干劲足了。他们筹资在村头建起“道德讲堂”,人心觉醒了,村里风气好了。贫困户骆同军,戒了酒瘾和牌瘾,立志为儿孙做个好榜样。妻子在家开起农家餐馆,他到村企业上班,全家年收入7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心一变,奇迹出现。村民变得勤奋肯干、彬彬有礼。有德才能聚财。党支部组织招商引资,吸引7家企业到村里投资发展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1727元。

宋瑞笑着说:“转眼我驻村已快7年,从开始的一个人孤军奋战,到现在村党支部充满活力,驻村第一书记,就像撒在农村的火种,点亮人心。”

外出“民工潮”变成回乡“创业潮”

在村里,柘城县年轻人王茜有一个绰号叫作“9块9”。她大方地对外宾解释:“当时在村里开了一家电商服务店,刚开张时,村里人来逛大半天,买的也多是9.9元的小物件。”40天之后,来了一个大订单,村民曹晓建提着一麻袋的零钱来店里,让王茜在网上给他购辆汽车。在农村,这是一件稀罕事,王茜帮他在网上选购了一辆6万元的轿车,也成为豫东地区网购成交的第一辆汽车。

4年前,王茜在浙江义乌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听说老家鼓励在外电子商务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掉月收入两万元的工作,回到柘城县的村里干起了农村电商服务店的生意。

后来,王茜转变思路,由代买到代卖,成为“农村超级经纪人”:组织村民把祖辈们编吊篮的老手艺变成收入。吊篮上线第一天,销售额近11万元,她还累计售出3万多斤胡芹和9000多盒农产品大礼包,总销售额近2500万元。

“‘宝妈’赵娟过去不会操作电脑,我手把手地教。现在她每天可以接20多个订单,月收入达6000元。”王茜说,40多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回乡加入她的团队,村里的“宝妈”们开起了网店,300多名村民和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轻松就业。

据悉,目前河南省返乡创业累计130万人,带动就业814万人。走出去的“民工潮”变成了引回来的“创业潮”,外出务工人员正在发生“离土不离乡”“进城走他乡”“创业跨城乡”的历史嬗变,广袤的中原大地越来越多的是返乡创业者的身影,“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成为新时代河南农村一道亮丽风景。

初心的精神转化成基层活力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离不开党组织的努力。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起一段往事:57年前的兰考,是面临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全县36万人中有10万人外出逃荒。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用铁锹从沙丘上翻出了三十多万亩土地,栽上了大片的泡桐。

今天,如何让泡桐的价值最大化?在党组织和政府的帮助下,有实力者建起了工厂,有技术者开起了作坊,有做古琴的,有做琵琶的,还有做琴桌、琴弦、琴凳的,一个村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每天通过电商,他们把产品配送到全国各地。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徐场不但成了富裕村,还带动了周边1000多人的就业。

当地的资源在保护中得到了合理的开发。蔡松涛介绍,就是这棵棵兰考老百姓心中的“救命树”,如今还成就了一个更大的产业——家具制造。当地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也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兰考,他们给县里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兰考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在中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县级党委政府则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实施者,寻找来自基层一线的活力并进行因势利导,做大特色产业。兰考的脱贫和振兴,就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作者:章正 王胜昔 卢重光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