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191件文物讲述 我们新疆好地方

2019-07-16 14:08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191件文物讲述 我们新疆好地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打开人类文明历史的钥匙就遗落在新疆。”新疆的故事既古老神秘,又引人入胜。7月10日起,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古代新疆缤纷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这片热土上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画卷。

三部分191件文物 展现多民族共同发展新疆

展览名为“万里同风”,这是何意?专家介绍,《汉书·终军传》有云“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展览的名字即来源于此。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桥梁。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即与中原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自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此后直到清代中晚期,包括天山南北的新疆广大地区一直统称西域,历代中央政权也都对这一地区行使着有效的管辖权。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屯垦戍边的实施,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新疆地区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起来的,历史上频繁深入的中外文化交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促使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这片沃土上交流融合,催生形成新疆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面貌,留下了众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瑰宝。

本次展览分为“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三个部分,共展出191件(套)新疆各地出土的精美文物,在时间上自先秦延至宋元时期,在材质上包括陶器、金属器、纺织品、木器、纸制品、佛造像、玻璃器等,在内容上还包括一部分的汉唐时期官府文书和多种文字的简牍文书资料。由于新疆地区气候极其干燥,因而这一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包含很多中原地区罕见的有机物,如纸张、锦绢、木俑等。

陶罐上乍现葡萄纹 揭示新疆早期园艺种植业

展览第一部分《丝路雏形》,主要展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原即与西域有着紧密联系。早在商代,中原与西域就有玉石交易,而中原的丝绸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传入西域,反映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就已初具雏形。

在这一部分的展览中有不少青铜器和陶器。专家表示,从新疆地区的考古发现来看,遗址遗迹中的青铜器和陶器乃至石器往往同时伴出,这表明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同时共存的状态。在历史的时空和地理的坐标中,青铜与彩陶在绿洲与草原上不期而遇。从玛纳斯、轮台以及南俄罗斯等多地出土的“山”字纹铜镜中,都能看出浓重的中华烙印。从源于公元前19世纪哈密天山北路出土的彩陶中,可以判定新疆境内出土年代最早的这批彩陶,与河西走廊同时代的彩陶同根同源。

新疆葡萄甲天下,葡萄已经成为新疆的一个地理标志。原来,新疆地区开展葡萄种植技术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春秋时期。在展览中,有一件田园葡萄纹彩陶罐,上面最显眼的就是一个“画圈圈”的图案,很像小孩子涂鸦的小树。令人想不到的是,“画圈圈”竟然是蔓藤葡萄纹,表现了枝叶卷曲、果实累累的情景。这件陶罐图案新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新疆彩陶中的精品之一。它于1987年出土于和静察吾乎墓地,而察吾乎文化是天山南麓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件陶罐上的葡萄纹表明这一地区当时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园艺种植业。

“汉归义羌长”铜印 证实中央政权行使管辖权

展览第二部分《丝路华章》主要展示随着汉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新疆历史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辉煌时期,古丝绸之路也迎来盛世华章。

专家解释说,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而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则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唐朝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设官建制、屯垦戍边等政令的实施,促进了西域各地的稳定与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地推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汉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中华文化圈。

在这一部分的展览中,有一件唐代的《白苏毕梨领屯米状》。这是一张残破斑驳的纸,上面的毛笔字还依稀可见。这是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期间在通古斯巴西古城附近发掘的,为唐政府发给屯田军士白苏毕梨粮食的记录,此人应为白姓龟兹人。专家介绍,通古斯巴西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唐代为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的军事重镇,是古代龟兹较大的古城堡之一。安西大都护府在这一带实行军屯,收获的屯米一部分供屯田军士自用,剩下的上缴储存,由仓督、监仓官、屯官、监纳官共同检验入库。此外,还有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从出土地点判断,此印应是汉中央政府颁发给西域地区羌族首领的。这些文物都证实了历代中央政权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还有一件“绢衣彩绘木俑”是《丝路华章》部分的重点文物之一。这个木俑雕刻的是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女,作为此次展览的“形象大使”,出现在展览的宣传画上。

女俑头部为木塑彩绘,身躯以木柱支撑,胳膊用纸捻制成,呈侍立恭候状。发束高髻,头微向左侧,面部描绘花钿。身着团花锦上衣、黄底白花绢制披肩,下穿红、黄相间竖条曳地长裙,一派高贵、典雅、艳美的姿态。“绢衣彩绘木俑”出土于阿斯塔那206号墓,这是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与妻子的合葬墓。古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张雄出身高昌国贵族,其家族为高昌国的稳定和团结做出过杰出贡献。

细眉高目彩塑菩萨头像 古印度艺术融合当地风格

第三部分《丝路梵音》主要展示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古代佛教艺术精品。新疆是佛教系统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佛教传入新疆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域佛教,并形成了几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文化艺术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在丝绸之路上,以鸠摩罗什等为代表的西域高僧为传佛法持箧东进;法显、玄奘等中原大德为求真经负笈西行,历经千年,络绎不绝。

在这一部分的展览中,有一件“彩塑菩萨头像”展品。这是1928年黄文弼先生参加中瑞(瑞典)考察团在新疆进行科学考古时发现的文物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的成果。这些造像展现了佛教艺术传入新疆后与当地风格的融合,造像面庞圆润,细眉高目,既有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艺术风采,也有东方艺术的特色,具有明显的地区过渡性,是佛教艺术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佐证。

伏羲女娲画颇似DNA 双螺旋结构演绎生命哲学

若说此次展览中最吸睛的一件展品,当属三幅“彩绘伏羲女娲画”,其中,一幅是麻木材质,两幅是绢材质。三幅画都是同一题材——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伏羲左手执矩尺,女娲右手持圆规。专家表示,这种图像在吐鲁番地区古墓中多有发现,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用木钉钉在墓顶上,少数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始祖。传说,伏羲教导人们从事生产,女娲教导人们婚姻伦理。他们手持的规和矩,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规矩”一词即由此而来。

更令人称奇的是,彩绘上的伏羲女娲上体相拥,下体相缠,颇似DNA的双螺旋结构。伏羲和女娲是神话中中国人的始祖,而DNA是科学揭示人类起源的物质基础,这个惊人的巧合,让人们不禁感慨,生命的哲学实在是太神秘了。

此外,美食爱好者们在展览中也有意外的惊喜——两盘来自古代新疆的花式点心和小油馕,虽然不能“一饱口福”,但“一饱眼福”还是没问题的。尤其是那盘点心,竟跟现代人们精心烘焙的糕点一样,有着精美的造型和花纹,就像漂亮的花朵。在唐人看来,饮食并不单求吃饱,还要吃出花样,色香味俱全。这种饮食习俗在唐代吐鲁番地区也很流行。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各种花式点心、月饼,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展览中还有一组彩绘泥塑女俑,她们分工明确,有簸粮的,有舂米的,有擀饼的,还有推磨的,展现了当地一种饼食制作的全过程。(记者 代丽丽)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作者:代丽丽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