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开启申遗之路

2020-01-23 03:56 新京报

来源标题: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开启申遗之路

2019年12月20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文本论证会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专家一致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相关标准,希望尽快完成国内报出程序,争取获得在2021年代表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格。

撒哈拉沙漠,世界第一大沙漠,作家三毛将在沙漠里生活的经历,转化为浪漫的文字,让很多人有了对沙漠的初印象。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世界最长沙漠公路上的风景,让无数人向往,而巴丹吉林沙漠,这个世界第三、中国第二大沙漠,从三年前开启了申遗之路,力争填补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自然遗产的空白。

巴丹吉林沙漠有何独特之处,可以从中国的众多沙漠中脱颖而出,走上申遗之路?

“沙漠千湖”奇观

踏进冬日的巴丹吉林沙漠,没有了夏末秋初的热闹,偶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巴丹吉林沙漠的诺尔图湖畔,朝阳之下的黄沙泛起金光,湖水深邃。

沙漠向导那音太发动了自己的越野车,载着来探访这片神奇大漠的游客,翻越一座座沙山,来到制高点欣赏这独一无二的美景。那音太出生于牧民家庭,童年在巴丹吉林沙漠里度过,那时走出沙漠,骑骆驼要七天七夜。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名字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巴丹吉林是蒙古语,巴丹一词由“巴岱”演变,吉林是数词,意为六十。相传数百年前有一个叫巴岱的人住在这里,发现有六十个湖泊。

诺尔图湖是这里面积最大的湖泊,面积有1.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达16米。周边沙峰层峦叠嶂,蜿蜒绵长,在夏秋季节,水面清澈平静,湖岸芦苇丛生,形成蓝天、白云、碧水、金沙、绿草交相辉映的沙漠景观。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右旗管理局局长曾祥峰介绍,航拍图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有内陆湖泊144个,已命名113个,其中12个为淡水湖,因此得名“沙漠千湖”。巴丹吉林沙漠中还有万千眼泉,其中音德日图湖的泉水最为著名,不足3平方米的湖心小岛涌出108个泉眼,音德日图湖是咸水湖,但泉眼喷出的泉水清冽爽口,水质极佳,有“神泉”之称。

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海子”,苏敏吉林湖因其湖畔的巴丹吉林庙闻名。巴丹吉林庙被称为“沙漠故宫”,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年,建造寺庙的一砖一瓦都是由骆驼运进沙漠,庙里的大梁和顶柱都是由人力抬运,现在沙漠内的交通都并不便利,可以想见当年运送建筑材料会有多难。庙外西侧矗立一座白塔,与庙遥相呼应。来到湖畔,沙山、古庙、白塔、绿树倒映湖中,宛若幽静的世外桃源。

沙漠中的湖水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清澈湛蓝,还有个别湖泊呈现红色、紫色等斑斓的颜色,十分神奇。“这是因为含盐量较高的湖泊,是一种耐高盐生物卤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曾祥峰说,每到夏秋两季,处于生长期的卤虫浮满水面,水面颜色因此变成暗红或者红色,在水域较小的咸水湖更为明显。

在人们的印象中,沙漠是极度干旱的,为何巴丹吉林沙漠之中会有这么多湖泊,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谜题。有学者认为由于沙丘在晚间降温快,达到适合水汽凝结成水的温度时,水凝结在沙丘上进入沙里,形成湖泊;也有学者认为湖水是气候湿润时期,大量降雨之后遗留下的;还有学者表示湖水是由雅布赖山、祁连山或是阿尔金山的大断裂产生的。

陕西师范大学赵景波教授深入研究后认为,沙山存在水分正平衡,即大气降水在经过蒸发和蒸腾的消耗之后,还有剩余的水分通过入渗到达沙山底部,构成了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且具有长期补给性。在巴丹吉林的沙山地区,存在较强的有效降水,沙层入渗率高,沙层中含有运移较快的重力水,沙层受蒸发影响深度小,植被稀少蒸腾消耗水分少,这五个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当地大气降水向地下水转化的补给机制,导致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和众多湖泊的发育。

实际上,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数量并不是最多。在全球范围内,临近巴丹吉林沙漠的腾格里沙漠有400多个湖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沙漠,但是腾格里沙漠湖泊较为单一,多样性较弱,分割湖泊群的沙丘低矮,不具备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恢弘的沙丘与湖泊交错发育的地貌景观特征。而且近年来腾格里沙漠附近工业化对湖泊污染严重,保护状况受到影响。

“沙漠珠峰”与“鸣沙王国”

巴丹吉林沙漠连绵起伏的高大沙山,是其他沙漠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想领略巴丹吉林沙漠的魅力,马力强劲的四驱车,沙地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都是必不可少的。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一个景点是巴丹湖,这段路程不远,起伏还算和缓,而继续深入沙漠腹地,高峰林立,峰峦叠嶂,沙脊如削。在阳光的照射下,各种形态的沙山披上了一层金色。在沙漠中驱车行进,不断曲线爬上沙山顶,再顺势沿着沙坡冲下去的过程周而复始。急升速降之中,找到了过山车的感觉,不适应的人很容易晕车,但喜欢刺激的人,觉得还可以再多来几次。

曾祥峰介绍,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以高、险、陡、峻著称,典型性在世界上没有其他沙漠可以比肩。沙山一般海拔高度在1200米至1500米之间,其中必鲁图峰因其1611.009米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589米,是世界沙漠之最,被誉为“沙漠珠峰”。

征服“沙漠珠峰”也不是容易的事,攀登沙山,走一步退半步,徒步一个半小时才能登顶。登顶远眺,可以一览千里沙海风光,星罗棋布的湖泊奇观尽收眼底。登顶也不止攀爬一种方式,冲击“沙漠珠峰”是不少越野爱好者的目标。

2019年11月26日,阿拉善右旗摩托车爱好者关其格苏荣驾驶摩托车,用时2分11秒冲顶成功,刷新“最快时间驾驶摩托车完成沙丘爬坡”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这些高大沙山如何形成?除了纯风成说外,还有学说认为是流沙覆盖在下伏基岩上形成沙山。和湖泊成因相似,地下水维持说也有众多研究支持,即高大沙山的形成是因为含水较多而不易吹蚀,沙山中的水分来自湖泊,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至沙山中。

鸣沙也是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大特色,在巴丹吉林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中,有来自各大沙漠的沙子,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子用木棒轻捣,就可以发出声响。这些沙子来自巴丹吉林沙漠宝日陶勒盖鸣沙王国。

在这个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鸣沙区域,从沙脊处用双手拨动沙坡向下滑,可发出飞机轰鸣般的“隆隆”声,如雷贯耳,几公里以外也能听得十分清楚,仅用手指划写沙土便能发出“滋滋”的声响,这一现象在中外自然景观中也极为罕见。

多项世界之最

湖泊、神泉、寺庙,与奇峰、鸣沙一起被誉为巴丹吉林沙漠“五绝”。在这里的沙漠向导,都会在行程中安排,让探访者充分感受巴丹吉林的神秘与美丽。

巴丹吉林沙漠第一赛车手那音太的家,就在诺尔图湖畔。他小时候,沙漠出行都靠骆驼,去上学要骑四五天的骆驼才能到。那音太成年后,买了摩托、买了吉普车,随着旅游发展,后来成为了沙漠探险向导,也经常参加各种沙漠越野比赛,拿到了很多奖项。

这十多年来,他看到了巴丹吉林沙漠从曾经的默默无闻,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其中有很多是外国人。这或许与1996年,德国人包曼出版《巴丹吉林沙漠》一书有关,这本书当时轰动了欧洲探险界,把一个东方古国神奇的沙漠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巴丹吉林沙漠此后受到更多来自外界的关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2011年的《世界遗产沙漠景观》报告中指出,巴丹吉林沙漠具备足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价值。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生物多样性专家约翰·马敬能对巴丹吉林申遗持有极大信心,他表示,巴丹吉林沙漠地质公园近年来被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学者广泛研究。这里不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特征,还发育了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并存在许多如星状等多种形态类型的沙丘,沙丘内分布风光迷人的丘间湖盆。此外,还有风化穴、蜂状穴等众多独特的风化景观。

俗称的巴丹吉林沙漠“五绝”是旅游上的一个概念,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亚太世界遗产中心北京中心副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地质专家李江海介绍,从专业角度讲,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符合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第七和第八条评价标准(vii: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具体来说,巴丹吉林沙漠记录了沙漠地区最好、最独特的多种地貌特征,包括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大沙山,最高的固定沙丘,最大、最密集的丘间湖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独特的鸣沙等。较长的沙漠形成时间和丰富的沙源,为塑造多类型、大面积的各种沙丘提供了必要条件,尤其是高大沙山的发育规模全球罕见。集中发育的沙漠湖泊,记录了该地区古环境的变迁,也是研究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场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的曼德拉山,发现了4234件岩画。岩石雕刻和岩画记载了巴丹吉林沙漠附近4个历史时期的人类记录。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岩画描绘了狩猎的场景,以及大约4000-6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各种各样的动物。从这些图像中,可以重构该地区变成沙漠之前所拥有的植被和景观类型,古代干涸湖床和化石则提供了关于第四纪生物和生态更长期的记录。

专家对于巴丹吉林沙漠突出价值的综合评价很高,巴丹吉林沙漠是一处景观和特征独特、鲜有人类干扰、亚洲温带干旱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沙漠,未见于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遗产价值。

激烈的竞争

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更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进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意味着具有了申遗资格,获得了入场券。按照申遗流程,进入到预备名录后,遗产地要继续在申遗文本、文物保护、管理规划、遗产监测、公众参与等方面深化。

记者获悉,世界遗产提名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包括4处系列组成片区(巴丹吉林高大沙山、海森楚鲁、额日布盖峡谷和曼德拉山),系列遗产提名地的总面积为704360公顷,缓冲区的总面积为683681公顷。经过系统治理,巴丹吉林沙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护区内出现罕见的盘羊群,还有岩羊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多年保持在320天左右,阿拉善右旗被确定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

2019年12月20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文本论证会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专家一致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具备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满足遗产标准vii和viii,申遗文本及附件符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国家林草局同意项目正式上报至世界遗产中心。此前,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一同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还有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和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由于每年每个国家最多可以申报一项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申遗之路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丹吉林,作为中国北部边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期待着这次走向世界的机会。

■ 对话

申遗根本目的是保护巴丹吉林沙漠生态

新京报:推动巴丹吉林沙漠申遗,将给当地的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杨海(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旗委书记):目前看,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目虽然很多,但唯独没有沙漠类型的自然遗产。推动巴丹吉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以沙漠为主的自然遗产空白,最根本的目的是更好地对巴丹吉林沙漠生态进行保护,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三大沙漠“握手”态势,加强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增强保护和治理沙漠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申遗的过程也是一次展示地区形象、扩大对外宣传、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对于拉动旅游需求,提升景区热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对阿拉善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我们将以申遗为契机,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打造独具大漠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更好地造福社会、惠及百姓。

新京报:从三年前筹备申遗至今,已经做了哪些努力,今后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杨海:申报世界遗产,程序严格,竞争激烈,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要持续推进巴丹吉林沙漠保护立法工作。立法地位是评定世界自然遗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已经研究制定了《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区监管制度》《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区资源巡护管理制度》。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沙漠保护管理条例》,使巴丹吉林沙漠保护工作上升到法律和制度层面,高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沙漠保护管理体系。

目前,我们成立了盟旗两级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自治区与国家风景名胜区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论证、申遗申报书及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与规划大纲的编辑工作。将持续推进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申遗文本的编制质量是巴丹吉林沙漠能否申报成功的关键。同时将按照《世界遗产公约》标准,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全力做好遗产地鉴别、遗产价值描述、保护管理、监测还有文献收集等工作,深入挖掘巴丹吉林沙漠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研价值,扩大对外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大治(QJ002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