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睡觉前习惯关上灯“刷刷”手机?专家:长此以往或有患抑郁的风险

2020-06-05 10:45 北晚新视觉

来源标题:睡觉前习惯关上灯“刷刷”手机?专家:长此以往或有患抑郁的风险

临睡前打开手机“刷刷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要留神了:长此以往可能有患抑郁的风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薛天与合肥学院教授赵欢带领的合作团队在6月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指出,长时间的夜间蓝光照射,会通过小鼠大脑特定的神经环路,引起抑郁相关症状。

虽然这一结论无法直接推导到人类大脑中,但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赵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醒道:“临床数据和我们的发现表明,现代城市过度的夜间照明和电子产品不离手的‘新风俗’,值得更多谨慎的考量。”

夜间光照 小鼠抑郁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进步,夜间照明越来越普遍,很多人生活在“不夜城”的霓虹灯下,回到家后又继续与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相伴。

但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昼夜循环的光照模式,光照影响着哺乳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情绪。“已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于过度的夜间光照的族群更有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风险。”论文通讯作者薛天说。

合作团队首先设计实验验证了这一点。他们构建了夜间光干扰模型,模拟当前社会的不正常光照模式。持续3周,每晚9点至11点用蓝光照射小鼠两小时。“这样可以在不扰乱小鼠节律和睡眠的前提下,诱发小鼠的负性情绪。”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安楷说。

尽管小鼠昼伏夜出与人类相反,但它们的行为同样受到每日光照变化和昼夜节律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夜间照明后,小鼠的昼夜节律没有明显改变,但逐渐出现了一些异样的行为。比如,当被迫游泳时,它容易表现出一副爱动不动的放弃状态;面对糖水,偏嗜度下降了——对“快乐水”的兴趣降低了!

由于这些行为与人类抑郁行为有一定相似性,科学家将其定义为抑郁样行为。不仅如此,取消每晚的蓝光照射后,小鼠也没有马上恢复,抑郁样行为仍持续了长达3周的时间。

神经通路与节律门控

近年来,光对情绪的调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2018年《细胞》杂志一篇文章显示,长期碎片化的光暗刺激,可能会诱发小鼠的负性情绪;2019年《神经元》杂志上的一项工作则表明,白天的光照可缓解小鼠的抑郁样表现。

但是,白昼和夜晚光线对情绪调控截然相反的作用机理一直是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利用神经示踪工具,发现了一条特殊的神经环路,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可能的神经机制。

这条参与夜间光干扰的神经环路起始于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延续到外侧缰核边缘区背侧,最后到达伏隔核核心区。这两个脑区都与小鼠抑郁情绪关系密切——外侧缰核常被称为大脑的“反奖励中枢”,介导了许多负性情绪,过度活跃会诱发抑郁样行为;伏隔核则与奖赏相关,参与抑郁症的形成。

实际上,增加夜间光照之后,小鼠的睡眠会受到轻微影响,但这并不是诱发负性情绪的关键因素。为了验证这条神经通路的作用,研究人员将实验组小鼠的环路阻断,发现在同样的蓝光环境和睡眠条件下,小鼠情绪并未发生变化。

有趣的是,作者还发现这条通路受到生物节律的“门控”。安楷介绍,通过单细胞膜片钳和在体光纤记录等实验,他们发现投射到伏隔核的外侧缰核边缘区的神经元在晚上可兴奋性更强,更易发放动作电位。

“这个现象解释了一个核心的生物学问题:为什么光出现在白天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而出现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夜晚,就变成了‘有害’刺激。”赵欢说。

谨慎考量“新风尚”

2017年,3位科学家因发现生物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近年来,生物节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索下丘脑处视交叉上核(SCN)——“全盘掌控”人体生物钟的这一生物节律中心,如何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协调整个机体的节律。挖掘其中的靶点,可以为解决现代社会很多人由节律紊乱引发的亚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不过,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提醒道,小鼠实验存在一定局限性,能否由小鼠推及人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类似的通路或机制对人体的影响尚需在灵长类中开展研究,且夜间光对于人类生理的扰动由多种因素组成,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赵欢说。

事实上,科学家此前已经在人类的视网膜里找到了自感光神经节细胞,也就是这条神经环路的第一站。“我们的发现提供了可用于解释这一临床观察的潜在神经环路机制,为进一步挖掘如何阻断由异常光线环境引发的情感障碍提供了可能介入的靶点和思路。”薛天说。

他表示,光调节众多神经生理功能,研究团队将在此方向上开展一系列工作。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机不离手”“眼不离屏”靡然成风,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潜在健康危害?作者表示,人类不过百余年的工业化历程带来了大量全新的生存环境变化,人类机体可否有效适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项研究提示,应该保持规律作息,尊重生物学规律,避免扰乱机体的正常运作,从而保持个体的健康。

延伸阅读: 玩手机时突然失明!男子被送医抢救4小时,原来是患上“眼中风”

我们日常生活中,被手机占据的时间越来越多,玩游戏、刷朋友圈、看视频……有没有算过你一天都看多久的手机?最近,深圳一名男子,在玩手机的时候,突然眼前一黑,右眼看不见了!这究竟怎么回事?

日前,在深圳西丽一家IT公司上班的小吴(化名),中午休息时像平常一样正在玩手机,突然眼前一花,他的右眼看不见了,反复揉眼睛都没缓过来。小吴有点慌,马上赶往深圳大学总医院。

深大总医院眼科张志清医生接诊后,为小吴进行视力检测,视力表、指数(数手指头)、手动(手部晃动)、光感(手电筒照射)等一系列检查后,确认小吴的右眼光感消失,瞳孔散大至6mm。更糟糕的是,用裂隙灯一照,眼底的两根动脉血管已经变白变细,对应的视网膜也是缺血状态,张医生初步诊断这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即俗称的“眼球中风”。

根据研究,视网膜缺血时间超过90分钟,感光细胞的坏死将不可逆转;超过2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治疗眼球中风就和治疗脑中风一样,需要争分夺秒。

多科会诊确定溶栓方案, 4小时极速抢救恢复视力

张医生立刻行动起来,一边按摩眼球、安排吸氧,一边让同事飞奔去药房帮忙拿药,让小吴赶紧服下硝酸甘油和丹参滴丸,并注射了山莨菪碱。半个多小时后,小吴的右眼有了一点点光感,瞳孔的对光反射也开始恢复。进行眼底照相检查,发现视网膜下方的动脉血管有所恢复,但是上方的动脉还是偏细。

关键时刻,深圳大学总医院眼科主任蔡莉果断决定:开通绿色通道、积极对症处理、边治疗边完善,做好患者住院准备。随后,蔡莉迅速给该院神经内科打电话呼叫会诊,商讨制定了详细的溶栓方案。

离发病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小吴的视力从无光感提升到了0.1,只是下方还有小片的遮挡,医护人员丝毫不敢懈怠,迅速帮小吴办好了入院手续,以尿激酶50万单位+200ml氯化钠静脉滴注进行溶栓治疗。终于,发病四个多小时后,小吴的矫正视力成功恢复到1.0,抢救成功。

之后,小吴留在病房继续进行降眼压、扩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3天后顺利出院。

“无缘无故”的中风,可能来自身体里“潜伏”隐患“脑中风”我们平日里都听过,但“眼球中风”又是怎么回事?

我们熟知的“脑中风”是以脑部缺血或者出血损伤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

而实际上,视网膜作为眼球壁的最内层,上面也分布着动脉和静脉血管,一旦发生阻塞,会造成视网膜高度缺血或者出血,引起视力急剧下降。

小吴这次遭遇的正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简称”CRAO”,多发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老年人,4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医生在小吴住院期间继续排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发泡实验阳性”的检查结果表明,小吴点心脏可能存在卵圆孔未闭合,引起右向左的异常分流,而左侧大脑中动脉每秒有超过25个微栓子形成。也就是说,小吴这次是右眼视网膜动脉堵住了,下次可能会有其它重要血管被堵住的风险,严重的话甚至危及生命。

幸好小吴这次及时赶到了医院,医生不但成功治好了他的眼睛,还排查出了他身体里的隐患“地雷”。医生表示,配合心血管内科与神经内科的综合治疗,将会大大降低这类疾病的复发风险。

宁波一男子视力急剧下降 没想到得了“眼中风”

视力急剧下降,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这可不是障眼法,而是一种疾病。近日,宁波市第七医院(镇海区人民医院)眼科成功抢救了一位“眼中风”的患者。

51岁的黄先生籍贯河南,现居住在镇海澥浦,患有高血压。不久前的一天早上,黄先生遇到一件怪事:右眼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用手揉了一会慢慢恢复正常,可没过多久,右眼完全丧失视力!黄先生急忙赶到医院就诊。

当时已到中午下班时间,接诊的陆城城医师觉得问题严重,立刻为其进行视力检查,发现其右眼仅有眼前光感,就连用手指在眼前晃动也无法感知。在进一步进行眼底检查后,陆医师诊断其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据介绍,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俗称“眼中风”,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病因大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有关,部分源于全身或局部炎症性血管病。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属于终末动脉,是营养视网膜内层的唯一血管,分支间无吻合,一旦发生阻塞,视网膜内层血液供应中断,则位于内层的视细胞等神经组织因急性缺血而变性、坏死,导致视功能急剧障碍而失明。考虑到该患者疾病的严重性,镇海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蔡新雨主任医师立即为黄先生办理了住院手续,予以扩血管、吸氧、按摩眼球、降眼压等治疗措施。由于救治及时,第二天黄先生右眼视力恢复至0.2。又经过一个星期的后续治疗,黄先生出院时右眼视力已恢复至0.8,基本恢复正常。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