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最深的改变在村民观念

2021-02-26 05:52 新京报

来源标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 最深的改变在村民观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地处平均海拔2520米的高寒山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6.47%。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说,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土坯房变成黄墙灰瓦的院落,通了水电,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最终脱贫时,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245元。

建立“短期+中期+长期”产业发展模式

新京报: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领奖时你心情怎样?

李凯:我是作为三河村的一名代表来到颁奖现场。领奖时我很感动,我感动于2018年2月,总书记不畏严寒,长途跋涉来到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如今,总书记又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奖颁给三河村,这对我们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是对三河村扶贫工作成效的认可。

新京报:三河村在脱贫攻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李凯:我们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的产业发展模式。其中短期包括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村里的村民养牛、养羊、养猪,饲养蜜蜂;中期发展特色种植业,全村形成了2800亩花椒种植、1000亩中草药云木香种植和375亩的冬桃种植,又施种了蓝莓、车厘子等。同时这些项目让村民又可以就近就地进行务工。

长期上,我们把三河村旧址的土坯房和新村、村史馆结合起来,打造一条特色旅游线路,发展农文旅产业项目,帮助村民增收脱贫。

新京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凯:最大的困难肯定是转变村民观念。比如进行产业转型,以前村民种土豆、苦荞、燕麦,这些作物虽然经济效益很低,但收益能当年见效。要转变成种植冬桃、花椒等作物,可能两三年后才能有收益。起初村民不愿意种。我们就反复上门做工作,同时争取政策,比如土地流转过程中给予农民一定费用,村民可以到地里务工,一点点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

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近4倍

新京报:在扶贫工作中,有哪些工作经验?

李凯:比如村民以前生活卫生习惯不太好,帮扶队员就走村入户,到一户家里就开始打扫室内外卫生,村民也会跟着一起干。整个村庄院落的卫生情况也得到了整治。

我们还培养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着村民一起干。例如,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郑吃合除了饲养自家300多头乌金猪外,还指导村养殖合作社60多户贫困村民饲养乌金猪。

新京报: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凯:以前的三河村,处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进村的机耕道坑坑洼洼。现在,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最终脱贫时,贫困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245元,比2015年的2284元增长近4倍。

但最深的变化是村民的精神状态,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基础条件是国家给予的,但他们自身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最大、最根本的转变。

新京报记者 肖薇薇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