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正式运行

2017-05-13 07:4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论坛新闻中心正式运行

5月12日早8时,位于北京市国家会议中心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正式运行,为中外媒体记者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等服务。新闻中心于5月12日、13日8时至22时,5月14日6时至15日22时连续开放。随着明日高峰论坛的大幕正式拉开,新闻中心也将迎来媒体入驻高峰。

“红墙影廊”展示北京韵味

5月12日上午7时30分,距离开门还有半小时,不少媒体记者已经扛着三脚架、拎着大包小包出现在国家会议中心门前。

从E5入口进入展馆,通道两旁陈列的70张照片形成一道韵味十足的“红墙影廊”,让媒体记者走过路过,不错过北京美景。从地标式建筑国家大剧院,到现代时尚的世贸天阶,从山清水秀的怀柔水库,到风景如画的延庆妫水河,从同仁堂的老药铺,到全聚德的烤鸭,一张张图片背后是北京独具特色的山水人文,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在新闻中心门口,四个发光书展台是今年引入的“酷炫”新科技。只要随手翻阅,照片就如同被灯光点亮,发出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三里屯的夜景如在眼前,故宫角楼的神韵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更显动人。

据展览展示处工作人员介绍,发光书使用的是自体发光布材料,通电后材料本身发出柔和的白色亮光,既节能环保,又安全可靠,方便美观。“四个发光书展台是不同的主题,既有文物展示又有文化遗产展示,还包括现代建筑和自然风光,尽可能让境内外记者感受到更多的北京风采。”

走进新闻中心内侧,一排长桌上整齐摆放着供媒体记者取阅的各式书籍、宣传册和音像制品,总计19个语言60多种,这也是新闻中心最热闹的区域。最受欢迎的是各种语种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其次是一套四册的《北京魅力》画册。一位外籍专家绕着书籍展台转了好几圈,心满意足地抱着七八本书离开。

简约实用打造“记者之家”

“敞亮”,是不少人进入新闻中心的第一感觉。位于国家会议中心E1、E2两个展厅,新闻中心总面积约达1万平方米。两侧的墙上挂着世界各地的风光美景图,两块大屏幕,天花板上的条幅错落有序,没有复杂的装饰,简洁明快的布局让现场显得宽敞利落。

新闻中心设有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媒体专用工作区、新闻发布区、官方图片中心、公共信号服务区、卫星传送服务区、演播室、单边直播报道点、茶歇区、媒体餐饮区、祈祷室、医疗室、媒体集合点和文化展示区共15个功能区。有近500个工位供媒体记者使用。

记者现场看到,每个工位都配有2个电源插座和1个网络接口。其中百余个工位配备了统一的笔记本电脑,部分工位还配有多语种音频接口。十分贴心的是,现场不仅备有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固定电话等设备设施,每一台机器前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指导使用。

“我们领到的媒体包特别实用,样式也很好看。”不少媒体记者已经背上了新闻中心发放的结实耐用的双层电脑包,包里还装着一把雨伞,一个笔记本和一个便携的小挎包。“这个小挎包对我们摄影记者特实用,不用再背着大包颠颠地到处跑了。”正在摄影区调试设备的一位电视台记者说,新闻中心服务挺细致。

茶歇间处处“中国风”

在媒体记者的能量补给站,“北京茶汤”摆件、传统的四合院大门和中式茶桌座椅亮相媒体茶歇间,引来不少中外媒体驻足拍照,给原本由咖啡、茶点、水果等简餐组成的茶歇间增添了一抹浓浓的“中国风”。

“以前在电影里看到过这种中式的家具,上面的花纹雕刻真是太精美啦!”来自喀麦隆的一位女记者来不及品尝手里的咖啡,便认真打量起眼前这套雅致的木雕桌椅。一旁的墙面上挂了一幅古画,桌椅下面还铺有一块黄绿相间的中式地毯,让人宛如置身于一户百姓家中。

在媒体用餐区,各种“丝路”元素更是应接不暇。一进入用餐区,一个摆件呈现出浪花与骆驼造型,共同托起此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会标。而在摆件圆形的底座上呈现出一幅“壮美画面”,一边是几艘满载货物的商船在蓝色的海洋上扬帆远航,另一边是驼铃古道,仿佛让人看到了张骞带领着他的驼队在孤烟大漠中壮志西行。午餐的菜品更是吸引中外记者纷纷前来品尝,“味道不错!”一位来自阿姆斯特丹的记者为“中国味道”点赞。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陈雪柠 范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