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家会议中心服务高峰论坛幕后细节:服务人员身着海洋蓝和沙漠黄

2017-05-16 06:4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服务人员身着海洋蓝和沙漠黄

来自于新疆的传统食品“馕”特意设计成饼干大小;参与一线接待的服务人员身上穿着海洋蓝和沙漠黄;开幕式大会堂999个座位用162条吊线保证横竖斜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首演主阵地”,5月15日,北辰集团旗下的国家会议中心向媒体展示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幕后种种精心而细心、融入了“丝路文化”的服务细节。

吃 “什锦迷你馕”反复改六次

负责总体调度的国家会议中心党委书记魏明乾介绍,高峰论坛期间,在国家会议中心的单日用餐最高峰可达2万人次,为此,特意设计了10条人员分流和用餐路线,现场配置志愿者为参会人员指引路线。为避免客人对食物过敏,食品标签名称均配有中英文对应文字,细致到把配料和辅料都标记了出来。

在食物创新上,用一枚勺子就能装下的“什锦迷你馕”成了参会人员茶歇时的“明星小食”。魏明乾说,“什锦迷你馕”的灵感来自于新疆的传统食品“馕”,传统的“新疆馕”如果用作茶歇小吃,个儿太大,入口有些笨重,厨师们反复修改了六次,最终设计成饼干大小,方便参会人士食用。馕上撒上特产果干儿,更衬西域风情。此外,厨师还用奶和面改良了“新疆馕”干硬的口感,使“什锦迷你馕”更松软可口。

早在2016年,国家会议中心厨师团队的师傅们就开始了高峰论坛的餐饮设计,从甄选食材、技能培训,到摆台制作,再到菜品研发的提升创新,目标是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此次结合“一带一路”会议主题、沿线国家风土人情、文化内涵,厨师们用面塑、糖艺、果蔬雕等工艺设计了40余组、近千件特色摆台,包括“万里长城”、“大漠风情”、“乘风破浪”、“百花争艳”、“四大发明”等。

穿 旗袍融会海洋蓝和沙漠黄

本次高峰论坛,国家会议中心参与一线接待的服务人员穿着的均是定制的新服装,一袭海蓝色旗袍,名叫“丝路愿景”,匠韵十足。魏明乾介绍,这款改良旗袍的颜色是海洋蓝和沙漠黄,分别代表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刺绣上别出心裁的图案——代表中华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海水纹和漂洋过海的吉祥鸟,吉祥鸟寓意着吉祥如意、繁荣昌盛。

会 999个座位横竖斜一条线

魏明乾介绍,本次高峰论坛的特点是接待人数多、会议多、功能多、服务单位多,特别是在14日上午的开幕式结束至高级别会议之间的“集结转场”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场”任务成为场馆面临的一大挑战。国家会议中心服务人员在会前反复演练,达到分秒不差的要求。最终,要求6分钟完成的转场,实际上2分47秒就完成了。

“我们从3月初开始演练,包括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实景演练。”魏明乾说,举行开幕式的国家会议中心四层大会堂的999个座位,服务人员用162条吊线分毫不差地将座位的横竖斜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种种细致贴心的标准化服务体现在会场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贵宾座位茶几上的茶杯,连杯子的把手角度都有严格的设计,是宾客一伸手就能最方便手持茶杯的角度。

服务人员们站在客人的角度,亲身体验椅子的舒适度、间距,签字、握手的角度,房间内的风速、湿度,话筒高度等,检查各种设备、设施摆放的横平竖直,台裙有无褶皱、台布有无折痕等。

国家会议中心专门进行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的培训,在打磨服务中进行服务创新。签约服务原本是常规的右手服务,但针对此次签约仪式较多的特点,国家会议中心改进了签约流程,变更为客人外侧服务,让签约者感到更方便。另外,从简单的服务站位、开合签约本、吸墨器用法、递换签约本到挪椅离场,每个环节,服务人员都反复演练,力求标准统一、动作一致。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