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暖”在一线 全球首个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开建 2030年将变世界知名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建设“加速跑”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周超 )沿京加路北行,每隔一段距离便能看见路边“怀柔科学城”、“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中心”的明显标识牌。昨日,《法制晚报》记者走访怀柔区了解到,未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以怀柔科学城为载体进行建设,打造国家科学中心的基底。
目前,全球首个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已经在这里开建,世界规模最大材料研究平台也将于明年竣工。怀柔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科学城加速建设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为民服务“暖”在一线。
规划
到2030年将变身世界知名科学城
昨日(16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怀柔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附近的怀柔科学城园区建设工地。这里三面环山,站在工地上远眺,落日就像挂在铁架子上一般,温柔灿烂。放眼望去,工地上到处都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据介绍,目前这里共有400余名工人,他们每天都在为了加油建设着这座未来的国家科学中心。
所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即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研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载体,北京怀柔科学城规划面积100.9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2020年左右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进展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启动建设
怀柔科学城里究竟有什么?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清洁能源材料等五大交叉研究平台已全部开工建设。此外,怀柔科学城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也于上月启动建设,这标志着怀柔科学城开始装“核”。
据介绍,整个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实际上是一个科学实验园区,占地面积达4.8万平方米,装置主体建筑有望2019年完工,2022年最终验收,建成后将向国内外用户全面开放。
所谓极端条件,指的是特别高的温度、特别强的磁场、特别强的压力等,这些条件是在实验室中人为创造出来的。通过创造极端条件,可以发现和揭示许多不知道的物质特性,为科学实验提供便利,从而促进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并不是说国际上没有这个设备,但把这些设备综合到一起,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做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于禄说。
“极端条件实验手段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在若干核心领域的竞争力。”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介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设施建成以后,从综合性和综合指标方面来看,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甚至可以说是最先进的。
全球最大材料研究平台明年竣工
在怀柔科学城已经开建的五大交叉研究平台中,包括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以及材料基因组平台。“这两个平台总共7万平方米。”怀柔科学城材料基因组与清洁能源组项目主管王文介绍,清洁能源和材料基因平台都是地下一层、地上5层,预计明年11月到12月主体结构封顶并竣工验收。
据王文介绍,为减少实验室之间的相互干扰,这两个位于怀柔新城11街区的平台,实验楼均呈“L”形,中心区域将建绿地公园,供科研人员休憩。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手段最齐全的材料研究平台。
在该园区的东北方向,则是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项目。此外,在现有的空间中心和力学所园区内,入驻了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与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另外,科学城里还包括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2018年落地实施。
追访
据怀柔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怀柔科学城核心区拆迁涉及3个镇的4个村,共810个宅院880户,“4个村首日整体签约率达87.29%,全部签约仅用时10天,比规定时间提前11天,均刷新怀柔历史,创造全市第一”。在此过程中,怀柔区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怀柔科学城顺利开建,怀柔区成立了怀柔科学城筹备办党组,由区委副书记担任筹备办党组书记,为民服务“暖”在一线。其中,3个镇分别成立拆迁工作组,由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同步建立临时党支部。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足、用够政策,为群众争取最大的利益。
此外,党员干部带着成立了“即刻即办”工作组,坚持问题不过夜,及时为村民讲明政策、消除思想顾虑;组建青年党员服务队,牵头建立党员微信群、村民微信群,分享租房、租车等公共便民信息,同时为老弱病残的村民提供搬家支持,真正把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里,推进征地拆迁高速完成。
另外,王文告诉记者,在十九大期间,将组织施工人员在会议室收看十九大直播报道。
文/记者 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