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账本]社区医院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2017-10-17 14:4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社区医院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我的签约医 微信随时聊  

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全国各地人民都爱来北京看病,如何改善就医体验始终是一道颇具挑战性的难题。

近五年来,北京医药卫生领域频出新政,亮点颇多。

医联体建设有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不断完善、3700余家医疗机构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

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推动下,分级诊疗初见成效,患者就医也更加便捷有序。

账本评说

改善就医体验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方来英(北京市卫计委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推进健康北京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成效显著,卫生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截至2016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0637家,卫生技术人员26.5万人,实有床位数11.7万张;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4445家,床位数2.55万张,达到规划目标。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2.5亿人次,总诊疗出院人数369.8万人次,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持续缩短,达到9.6天。

五年间,全市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为国家医改提供了北京的经验。

通过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头作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引导有序就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患者负担,改善就医体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账本故事

签约医生就跟朋友一样

上午十点多,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层的全科诊区不断有患者进进出出。

“葛大夫,您再帮我开点药吧,还是那几样。”82岁的申瑞芳来到一诊室,从兜里掏出巴掌大小的纸片,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串药名。

“阿姨您来了,快请坐。”主任医师葛彩英笑呵呵地问了问老人的近况,指导正参加规培轮转的研究生高文娟开出处方。

“我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也不大好,差不多每月都会来一趟,来了就直接找葛大夫,她对我的情况都了解。”申瑞芳表示,自己退休前在友谊医院工作,但最近几年,已经很少再回单位看病,转而成了这里的常客,“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去大医院排队不方便,况且现在社区医院的药很全,常用的都能开到,省了不少事。”

据了解,医改后,该中心将慢病用药品种与医联体内的三级医院完全对接,对于中心因用量较少仍没有配备的慢性病药品,可以由患者向签约医生提出申请进行定向代购。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带大量药品回家有困难,中心还开展了长处方药品免费配送到家服务。

说话间,80岁的郑孝善也在女儿的陪同下进了屋,随即递上一张纸,上面详细记录着9月中旬以来的血压值,“我这高血压是今年刚查出来的,还不太稳定,葛大夫让我在家做个监测,早中晚各一次,根据这来调整用药。”

“看我们的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多棒!”葛彩英不由得夸赞一番。自从去年搬到附近居住,郑孝善便选择将葛彩英作为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四五月份的时候,葛大夫专门打电话通知我这边有免费体检,还加了微信,平时随时都能联系。”

“葛大夫,您现在忙吗?想跟您咨询点事儿。”61岁的刘大江看屋里暂时没有其他患者,便走了进来,“过去老说‘三高’,我看以后得改叫‘四高’。”前不久,刘大江查出尿酸偏高,心里有些慌。

“那您在饮食上可得多注意,像啤酒,最好别喝,实在馋了,也顶多喝两口,海鲜、动物内脏,还有火锅,这些嘌呤含量高的都尽量不吃或者少吃,以免引发痛风。待会儿您再到护士那儿拿一份指南,有需要随时找我。”刘大江连连点头,转身告诉记者,“葛大夫是我的签约医生,就跟朋友一样,经验也丰富,问完心里踏实。”

70%签约居民首诊在社区,建立双向转诊云平台

临近十二点,葛彩英送走上午的最后一位患者,“过去总说社区医院门可罗雀,我们这里恰恰相反,可以说是门庭若市,这与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密不可分。”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表示,中心在2010年便成为北京市家庭医生服务的首批试点单位,建立家庭医生签约与预约就诊服务模式,2015年已率先实现70%的签约居民首诊在社区。2016年,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又构建出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服务模式。目前,方庄社区10.7万居民中,签约服务居民有3.38万人,签约率达到31.6%。

“签约患者在手机上就能查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随访规划,还可以通过系统健康数据的分析、反馈及时接收重要临床提示、预警和家庭医生建议,在获得个性化健康指导的同时实现与家庭医生的实时交流。”吴浩告诉记者,对于病情不稳定需连续观察的签约患者,中心还可以免费借用远程自测设备,将家庭自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居民健康档案中,为家庭医生的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此外,中心与天坛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云平台,当需要完善检查或进一步治疗时,可以通过云平台转诊到天坛医院相应科室。通过云平台,天坛医院的医生就能获得患者在社区接受健康管理的全部信息。如果患者住院,出院后其住院期间的治疗信息,也会定向推送回中心信息平台,签约医生获得信息后,可以针对患者住院情况,为其安排后续治疗并制定健康管理方案。

让疑难危重患者有更多机会得到知名专家诊治

社区医院人气渐旺的同时,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也得到改善。对此,家住广安门附近的马明军颇有感触,“过去要想挂宣武医院的号,可不容易,前阵子医改后,号比过去好挂多了。”

“通过分级诊疗,让疑难危重患者有更多机会得到知名专家的诊治。”宣武医院副院长吴英锋表示,医院目前有8个知名专家团队在运行,接诊患者近万人次,转诊到知名专家的比例在14%左右,“我们还建立了疑难病多科联合会诊机制。任何涉及非一个科室能解决问题的这种疑难病的患者,可以由接诊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提出来,门诊部统一登记、统一协调,一周内为这些疑难病患者预约上多学科的专家来联合诊治。”

此外,宣武医院还推出173个专病门诊。以神经学科为例,开设40个神经内科专病门诊,10个神经外科专病门诊和8个功能神经外科专病门诊。从专病门诊的接诊量上看,2017年前7个月共接诊专病患者101余万人次,占全院门诊量的70%以上。

在优化内部诊疗流程之余,宣武医院还不断加强医联体建设。“传统内科科室人员加强了下社区的频次,通过加盟社区,提升社区诊疗能力,使患者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基础病和慢性病恰当有效的诊治。”吴英锋告诉记者,眼科、泌尿外科等科室也开始主动下社区,为居民提供便利。近期,宣武医院在卫计委的号召下,正联合北京市40余家医疗机构筹建神经内科横向医联体,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宗媛媛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作者: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