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团代表热议十九大报告:用我们的劳动托起中国梦

2017-10-21 14:2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团代表热议十九大报告 用我们的劳动托起中国梦

环卫工李萌:老前辈的精神什么时候都需要

“总书记的报告中,我粗略统计了下,关于‘人民’的表述出现了180余处,真切表明了总书记执政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我对人民也是充满着感情。”十九大的北京代表团里,80后的代表李萌话虽不密,却透着股朴实直率。李萌说,作为一名环卫工人,她要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李萌所任职的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是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生前的工作单位。李萌说,总书记的报告中讲到了“劳模精神”,提到了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些都表达了对包括环卫工人在内的所有基层劳动者的尊重。

“这五年来,市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随手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李萌谈到,以往在粪便抽运中,经常出现容易堵塞抽运管的杂物,现在很少看到了。特别是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胡同里的私搭乱建没有了,围墙亮出来了,也使得环卫工人在胡同中的清洁工作变得容易了。最令她觉得温暖的是,社会各界对环卫工人的关爱越来越多。每逢寒冬酷暑,一些沿街商家都会给环卫工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还有环卫工人爱心驿站,让他们可以在里面歇歇脚、热热饭。这些点滴的细节,传递的是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对环卫工人的认同。

“‘中国梦’是由很多小梦组成的大梦,这里也有环卫工人的一份。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劳动托起‘中国梦’。”李萌告诉记者,“虽然时传祥淘粪的技术现在用不上了,但是老前辈‘宁肯一人脏,换得万家净’的精神到什么时候都需要。”

艺术家小香玉:努力让传统艺术落地开花

“看到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看到‘推进教育公平’,我真觉得暖暖的春风来了,文化发展的机会多了。”谈起文化,中国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代表称自己一定做好传统文化推动与戏曲文化传承的工作。

“戏曲强,一定要从少年儿童开始抓。”2010年,小香玉在北京平谷区大兴庄镇成立了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专门成立了戏曲班,带领学校青年戏曲教师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帮学生练功排戏,让北京娃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豫剧。

“我的梦想是要在北京办一个特别好的艺术学校,让艺术在远郊区县落地开花。”小香玉说。伴随着戏曲班的课程,一群戏曲零基础的孩子们穿上戏服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不久前,这群平均年龄十岁不到的孩子演了一出《花木兰》。”小香玉说,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就学习了花木兰精神,懂得了吃苦坚持、合作奉献。这是戏曲进校园零的突破。

小香玉也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她周边的艺术团队也变得不一样了,戏曲团队经常到基层下乡演出,走进群众更需要的地方。普通年轻人也开始学习戏曲、热爱戏曲,对于戏曲的热爱已经开始渗透进入全社会中。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足够青年人学习好久好久。”小香玉说,在她的心目中,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既有文化素养又有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法官宋鱼水:党建工作给了法官精神力量

作为北京团里来自司法系统的一位代表,宋鱼水说,作为十九大报告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党建工作,法律工作者要用司法去呵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宋鱼水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指出中国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让她觉得使命重大,履职重任在肩。

担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的宋鱼水,对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依法治国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内容最为关注。她说,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法治建设在顶层设计上的进一步深化,有了顶层设计的支撑,未来中国的法治水平必将非常发达。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社会发展越快,需要解决的矛盾自然也越多,大量案件也会涌向法院。如何解决案件的质量和效率问题,就成为司法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司法人才需要大规模建设,法官的办案团队需要更加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些都要求司法队伍素质的提升。

宋鱼水特别提到,立案登记制实施以后,法院的立案率和办案数量均有提升,法官的工作压力增大,如何稳定队伍就变得很重要。“我们的经验是,一手抓审判,一手抓队伍建设。”宋鱼水说,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为例,这是一个案多人少的地方,一个法官最多一年中要办理400多件案件,工作压力很大,也肯定会有疲劳期和情绪波动的时候。这时,党建工作就要给他们精神力量。“甘于奉献,为人民不计功利,这在我们法院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文化,我们的法官几乎全部都是党员。”宋鱼水说,在精细化时代,法官也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用司法去呵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女焊花刘宏:期待中国变成制造强国

刘宏,这位首钢技术研究院的首席技能操作专家,有着“全国女焊花”的美誉。党的十九大,刘宏是第二次以代表身份出席。这位老代表说,作为钢铁人,她要努力奋斗,期待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句话让刘宏深有感触,倍感鼓舞。“我是一名焊工,我们想成为钢铁大国和钢铁强国,首先需要一批好的技能工人。“刘宏说,焊接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焊工要想有一手好技术,需要好的师傅、好的平台和多年的技术磨练,差不多得十年的时间,才能从一个焊接工人成长为一名焊接工匠。

刘宏说,技术工作又枯燥又累,待遇又不是特高,让年轻人常常敬而远之。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她总结出一套培养人才的经验:师傅首先要传承人格魅力,先教会徒弟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再传授技术。学习完技能后,还一定要为年轻人搭建一个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技术的快乐。“我现在带的7个徒弟,都是199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都成长得不错,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焊接工。

刘宏说,就像总书记在报告中说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我们要和青年人一起努力。”

责任编辑:曹薇(QN0003)  作者: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