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晒幸福]生物电扫描让百姓治病于"未病"

2017-10-23 14:5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生物电扫描让百姓治病于“未病”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去年本市新增科技型企业8万家,占当年新增企业总数的36%,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六成。

2016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2016年新增科技型企业8万家,占当年新增企业总数的比重为36%。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43.2万家。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7.7%和12.8%。众多重大科创项目中,惠及民生的项目比比皆是。

故事一

市民孙阿姨生物电扫描5分钟排查“未病”

“您通过第一次全身筛查和干预调整后,肠胃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现在胃口好了,您今后还要注意血脂的变化。您看,从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您的脂代谢较高,控制体重还是很必要的!”在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人体健康预警测评与营养干预研究中心”,专家正在耐心地向孙阿姨解读她的分析报告。

65岁的孙阿姨头一次来到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人体健康预警测评与营养干预研究中心”还是今年7月。那时,她刚刚进行过乳腺癌的手术,感觉浑身不舒服,但是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却总是一切正常。

从报纸上得知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开放实验室的消息后,孙阿姨就来做了一次检测。

这里的专家为孙阿姨进行了生物电扫描,薄薄的两片电极片贴在头上,双手双脚放于仪器的电极板上,5分钟后,360度全身脏器3D成像,人体九大系统200多项指标同步检测完成。原来,孙阿姨的胃肠和肺部等器官不适,都是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紊乱造成的。

测评室主任岳宏告诉记者,这个全身扫描系统利用的是生物电技术,采用独创低电压直流电刺激感应技术,采集身体九大系统和12个辅助系统的200多项功能指标,可检测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状况,预测潜在的危险因素及疾病发展的方向,早期判断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肝病、肾病、肿瘤等疾病的风险,为后续进行科学的营养运动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医院的检查是得病与否确切的体现,如果病症未能累积到发生局部病变的程度,医院不会对它采取治疗和干预。而生物电扫描则是在病症尚未达到临床标准,但身体情况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就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在短时间内对全身给部位的健康隐疾进行排查,并督促人们将身体状态调整到正常值。

孙阿姨经过三个月的调整,精神面貌有了改善,胃口也好了。不过,经过第二次的生物电扫描,专家又给她提出了注意控制体重,防止脂代谢异常的建议。

故事二

老人潘爱莲自动爬楼、智能护理 养老驿站用起新科技

永定路街道五街坊养老驿站是街道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开办的。这家养老驿站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在于一个“智能小站”,小站里的“科技元素”格外惹眼。

78岁的潘爱莲老人每天都要到驿站来进行日间护理,而许多护理项目要在小站的二楼、三楼进行。上楼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来说,可谓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潘爱莲一点“不怵”,这是因为养老驿站为解决老人上下楼难的问题,专门配备了一个小巧的“爬楼机”。说起“爬楼机”你一定会想起地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为行动不便的客人准备的专门配套设施。但那种设备体积巨大,需要专业的轨道,不适合养老驿站。记者在驿站看到,当瘦小的潘爱莲老人坐在小巧的“爬楼机”内,只要轻轻按下启动键,“爬楼机”就会收起轮胎并放下履带。随着机器的运转,爬楼机稳稳地爬了上去,整个过程如履平地,没有任何颠簸。“不颠!”,年近八旬的潘爱莲老人笑容满面地说。

在不大的房间里,一张智能护理床非常显眼。护理床的床板中部是一个圆形的空洞,下面有管道,连接至床边的一个大小便自动护理器。病人排便时,护理器可以自动识别大小便,并启动相应的工作模式,将排泄物吸入收集桶内并除臭,温水清洗、暖风烘干排便部位,并负离子杀菌。而护理床的另一边连接的是一个洗澡装置,可以自动实现洗澡水加热、保温等功能。不能起身的老人,连洗澡都能在床上躺着完成了。

此外,在床头的位置,有一个可以转向的摄像头,实时监控着躺在床上的老人的一切情况。摄像头通过无线网络和APP相连,家人的手机上装上APP以后,就可以随时查看老人的情况。如果老人已经不能自己操作遥控器,家里人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作,指挥着护理床给老人翻身、开关便盆等。

“这只是智能护理目前的简单应用。以后,还可以扩展智能门铃、智能门窗的功能,儿女或护工远程操作就能完成开门、锁门等工作。”驿站工作人员说,有了这样的拓展功能,就能防止在突发急病时,因老人无法自主开门而耽误最佳治疗时间的事件发生。

马上就访

去年为科技企业减免税270亿元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我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19项技术中,北京占比55.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

惠及民生的重大科创项目比比皆是: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市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2.9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与科技部共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搭建了5个国家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平台,本市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71%。持续支持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设计建设国内首条全国产化车辆、信号系统的无人驾驶线路——燕房城市轨道交通线。北京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形成2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率先布局支持4G、5G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世界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和国内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星光智能一号”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

在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三城一区”是主平台。“三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要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而“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则要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许强介绍,去年全市的科技研发投入近1500亿元,占全市GDP近6%,在全球属于高水平。北京的1.6万家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收入比为7.9%,其中不少超过10%。“北京有近47万家科技企业,90%都是中小企业,应该说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去年累计为科技企业减免税270亿元。“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市相关部门共发起11只引导基金,总规模1600多亿元。”

责任编辑:曹薇(QN0003)  作者:孙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