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2017-10-26 14:4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北京市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正中央,不断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实际获得;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教育新地图、拓展优质资源布局,系列“组合拳”从根本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系统推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调整招生入学杠杆、出台“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政策供给,实施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都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每个孩子不用“择校”,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朝阳实验小学罗马嘉园校区

老师流动起来 学生可选的课多了

新学期开始,朝阳实验小学罗马嘉园校区不少科目首次有了选修课。五年级的罗浩文拿到了一份新课表——这个学期,他的选课范围扩大到了56门,剪纸、厨艺、版画、服饰制作等一大批课程都进入了备选行列。“受爸爸的影响,我自己经常看一些科学小实验,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一些科学道理,所以新学期科学方面选了‘身边的技术’;平时喜欢架子鼓,在音乐方面选了’小小演奏家’,美术方面选了‘创意空间’。”

这一变化得益于新学期开始,朝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走校教学”的新举措。

据了解,朝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一校6址。在北京的校区,除幸福校区外,其余均位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和远郊区。不同校区的资源、配备不同。由于历史原因,润泽校区、罗马嘉园校区的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较少,学生选修课科目受到制约。比如罗马嘉园校区只有两名音乐老师,平时要给6个年级上常规音乐课,根本没有精力开选修课。

为了促进各校区的均衡发展,朝阳实验小学于2015年年底开始了教师走校教学构想,并于2016年9月在幸福校区和润泽校区的部分学科间开展了试点。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集团新学年的“走校教学”参与校区扩大至3个校区,学科也扩大到综合学科、科学学科、音乐学科和美术学科,参加的教师数达到40名。教师走校教学使得各校区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其中,罗马嘉园校区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达到了56门,润泽校区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达到了87门。剪纸、厨艺、版画、服饰制作等一大批课程成为了孩子们新学期课表上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集团盘活了教师资源,把同一学科不同校区的老师集中起来,有效发挥教研、研讨作用,使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科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朝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丰富的课程带给了不同校区的学生,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了多样性,其兴趣爱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朝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胡爱国表示。

东城区“学院制”课程

打破学校壁垒 走出校门也能学习

在化学博士的帮助下制作水果电池、听故宫专家揭秘“朝珠故事”、给萌狮加入机械骨骼……今年9月,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操场上,近80门各具特色的课程摆大集。这是东城区“学院制”课程的一次“汇报演出”。

来自安外三条小学的周思语沉迷在3D打印课程中不可自拔,“3D打印实现了空间和立体的打印,我觉得对于拓展我的眼界很有帮助。”

来自黑芝麻胡同小学六年级的赵家璐,最近一两年选修了七八门“学院制”课程,其中包括制作丝网花、认识榫卯等。她说:“原来选课就是本校选本校的,现在只要我感兴趣,想去哪儿学都可以。”

据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介绍,东城区“学院制”课程是东城区青少年学院通过整合课程资源,面向东城区全体学生,以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的十二年一贯、可选择的区域性地方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学院制”课程已经形成了“1+n+8+X”的体系。

“1”即东城青少年学院;“n”是在前期科技创新学院、体质健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文艺学院四个学院基础上,未来会根据学生需求筹划建设媒介素养学院、法制学院等;“8”指8个学区分院,依托学区内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而建立;“X”指依托各资源单位建立的课程中心和实践基地。

目前,经审核通过的225门课程已面向东城区全体中小学生发布。“学院制”课程目前在中学的覆盖率达到84.2%,在小学的覆盖率达到96.7%,服务学生的人次也由2014至2015学年度的22821人次,上升至2016至2017学年度的64453人次。

马上就访

2020年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整体达到较高水平

北京市教委认为,要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除了在入学制度安排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扩大。

为此,北京市教委立足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打造北京教育新地图。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加强市级对广义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要求各区制定关于本区域优质资源扩大重组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2020年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上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优质均衡,从2012年起,北京市教委连续两年以“市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在全市布局了65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点和新的生长点。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增长,辐射带动周边教育实现了迅速发展。

北京市从横、纵两个维度实现优质资源“存量盘活,增量推进”的策略。在横向上主要通过实施学区联盟、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积极扩展优质学校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在纵向上主要通过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

此外,北京还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大面积推进高校建设附属中学、小学,帮助薄弱中小学形成特色,提升质量。

在北京市统一部署下,各区立足义务教育公益、普惠、均等的法律责任,重整结构顶层设计、外引内联盘活资源,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集群制和深度联盟校等形式,快速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普通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本报记者 牛伟坤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作者: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