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7日)上午,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首经贸开讲,经济学院2020级经济学二班本科生陈天爱手捧《北京晚报》,与师生一起读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并结合报告谈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收获。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和你一样,我读完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特别振奋!我还在报告里找到了座右铭——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特别同意你说的,咱们应该努力把报告里的金句变成金点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年轻人的一份力”……昨天(17日)10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远楼三层中厅,一堂思政课下课后,30余位青年师生呼啦一下围上来,给经济学院大三学生陈天爱支招儿。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这两句二十大报告里的话,被陈天爱认认真真地抄在了笔记本上。她站在大家中间,抛出了自己的小设想,“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第8年,暑假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去京杭大运河周边走访,感触挺深。所以我想在运河边做点什么,保护运河,也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的故事。”
“现在大运河怎么样?”有人好奇。
劳动经济学院2021级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余昕阳抢答:“天蓝水清!”
陈天爱也打开话匣子:“在通州,我和一位住在运河边的阿姨聊天。她说这几年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绿树成荫的森林公园免费开放,现代化的城市仿佛生长在自然之中,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
“保护好大运河,我们还应该讲好运河故事。”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潘娜分享自己的想法,“二十大报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摘抄了一些关键词句,比如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咱们回去商量商量,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师生一起组个宣讲团,向沿河居民讲述运河故事,同时收集更多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栾婷第一个响应,“下次走访一定带上我,我要把大运河的故事带回校园,用英文讲给我的留学生听!”
首经贸校团委副书记赵勋说:“我们要发起倡议,让更多师生参与起来,集思广益,收集大家心中的报告金句,促成更多小设想变成金点子。这些经历也会记录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留声墙’里,让更多师生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