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再次申明法治底线

2022-10-20 01:00        来源:新京报

10月19日,在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办理了昆山反杀案等一批有影响性的正当防卫案件,向社会彰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鼓励公民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

自从2019年以来,“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已经连续三年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从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流行金句,到成为全社会广泛接受、实践中司法机关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已经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语表达,而是一种法治精神的高度凝练。

以2018年昆山反杀案为开端,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范围与原则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随后,最高检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并与最高法、公安部联合出台《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仅2019年和2020年因正当防卫不捕不诉819人,是之前两年的2.8倍。可以说,一件件具体案件的办理,向社会再次释放了支持正当防卫、鼓励见义勇为的鲜明信号。

会上,童建明还表示,2013年至今,检察机关还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这表明,“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仅是立法的要求,更是司法的底线。而这些数据,也彰显了检察机关捍卫法治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和毅力。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典型案例的公布,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规则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既维护了公民自卫权,弘扬了社会正气,也让“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成为社会共识。也正是因为有了法律“撑腰”,在面临不法侵害时,普通民众才有向“不法”斗争和维权的底气。

□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