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记者二十大前方报道(记者 刘美君)文化,是一座城市得以生生不息的血脉。文化,是北京魅力所在。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提到,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一直以来,北京坚持顶层设计,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从单纯依靠政府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在北京老百姓身边的存在感越来越强。而一系列让无数市民为之动容的文化惠民举措,早已演变成北京大街小巷的平常风景。
文化幸福感浸润百姓多彩生活
北京的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是新形势下中国大力繁荣文化中心的一个成果和侧面。
文化和旅游部去年发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增加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推出更多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让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激发基层文化活力,将文化服务网络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是北京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北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的意见》《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
“歌唱北京”“舞动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影像北京”“阅读北京”,把北京的文化氛围演绎得千姿百态;文化广场、博物馆、剧场、电影院、流动书屋,成为居民的一个个文化方面的“第二家庭”;“寻找最美阅读面孔”“打造最美阅读笑脸”“寻找最美阅读空间”等系列专题,把居民的文化参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使居民和城市的文化因缘,得到长足拉动与亲近。久违的文化富足与幸福感,成为许多居民的家常感受和身边体验。
文化惠民扎根百姓幸福土壤
文化对人们的滋润,需要规模宏大的庙堂巨制,更需要扎根百姓身边的根脉谱系。
通州区率先推出“移动图书馆”和“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改扩建后的博物馆为百姓提供“一刻钟文化服务圈”。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1117处公共文化设施,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0.9025平方米。
东城区通过新建、改扩建、租用、接收配套、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使全区的文化服务网络更趋合理:17个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中心,建成的168个文化社区覆盖全部居住社区。全区还有47个室外文化广场,40余家博物馆、17个电影院,“十分钟文化服务圈”足斤足两。
海淀区破解文化事业单位编制短缺、人员老化、服务效能不高的矛盾,依靠专业团队运营,实现文化事业从“办”到“管”的转变。几年来文化志愿者从4000人增加到9000人,群众文艺团队从1900支增加到2800支。
数字是群众文化幸福感最为得力的“证人”。2021年底,北京实体书店数量达到2076家,在全国位列第一,“一区一书城”成为各区标配,超过1000平方米的综合书城达到47家。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共有“商场书店”“校园书店”“园区书店”358家。“北京书店之夜”探索实体书店夜间经济模式,近30家北京特色书店亮相书店大街,已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也在切实增强。
文化成果富足百姓精神家园
风,起于青萍之末;文,化于街巷之深。
以会客厅方式传承家庭文化,地处西四北头条胡同的“书香驿站”是西城区文化惠民的神来之笔。西城区社区文明推进协会发起人梁军称,书香驿站以驿站为媒,针对所在社区的人口、资源和历史文化特点因地制宜。
阅读地铁、流动书展、创意市集、读书会、读书通关、旧书交换等昔日创意,现在已成人们熟稔不过的身边故事。诵读会、故事会、亲子阅读、父母课堂、艺术教育、儿童科技游乐……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积极参与,功用则与“书香驿站”异曲同工。
北京十六区,一处处基层社区的居民楼下、广场之上、文化室内,随处可见歆享阅读快乐的身影,文字、墨香和故事构成的曼妙世界,使人们沉浸忘归。
一年一度的北京阅读季,是北京文化惠民活动集中发力之笔。期间开展的书香家庭、阅读示范社区、金牌阅读推广人评选活动,已蔚成品牌。借由这些载体开展的线上线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已走出北京,誉满全国。
文以载道,道不远人。文化底蕴是北京实现创造创新的不竭源泉。北京文化惠民实践中涌现的一个个新颖独特的创意,即是这一源泉的锋芒乍露和涓滴呈现。
让更多公众参与文化,让更多文化走近公众。在文化与公众的深度交互中,北京无疑是在对自己的城市文化坐标进行新的调整和标定。这种标定,必然以公众文化幸福指数的擢升为重要指标。
在北京把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不断具化为坊间感受的当下,公众文化幸福感的提高,理所当然,也理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