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金名片]房山:看得见山水的绿色家园

2017-10-17 14:42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房山 京西南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

看得见山水的绿色家园  

一直听说坡峰岭景区内的民宿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提前一周,陈潇潇就打电话想要预订一套老石屋,带着全家老小去山里过个周末。没想到一问才发现,别说周末了,最近半个月的民宿都被抢订一空。

房山的大山里,竟然藏着这么火爆的民宿?

就在几年前,坡峰岭的黄山店村还是附近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村民们从山中的老宅迁出,老宅经过改造,变成了30套精品民宿,想要在云上石屋、姥姥家、桃叶谷等民宿中住上一晚,最便宜也得960元,最贵的房型日租金高达6000多元。别看价格不低,人家可说了,现在是旅游旺季,天天爆满,想订房至少提前半个月。

5年来,为了眼前这片绿,房山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小水泥厂关了上千家;清退无照非法类企业4000家;投入百亿元,实现平原造林16万亩……

数说金名片

清退无照非法类企业 4000家

压减燃煤106万吨

治理河道16条

平原造林16万亩

山区造林营林79万亩

城市公共绿地新增221公顷

走近金名片

高文志手机响个不停,桌上的对讲机里又传来喊话声,“高文志,你电话打不通啊,你在哪呢,回话,好多人急着找你呢。”

高文志是黄山店村党支部、村委会委员,土生土长,在黄山店村生活了54年。

“以前,黄山店是附近出了名的贫困村。”回忆起过去的穷日子,高文志颇有感触。到底有多穷呢?人均纯收入一年还不到2000元钱。年轻人受不了穷,全跑出去打工了,走不了的只能在山里种地。  

有风景还得留住游客

2001年前后,黄山店村引进了水泥厂,后来又成立了矿业公司,利用山里的资源开采矿石,初步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

随着国家关闭非煤矿山,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坡峰岭景区很快建起来了,人来得不少,一年游客就有5万人次。“年底一盘点,大家都傻眼了,来旅游的游客不少,但是经济效益却不行,人均消费才十几元钱。”高文志琢磨,吃、玩、游全有了,为什么经济效益还上不来呢?他一拍脑袋,“缺一条腿,‘住’没有”,留不下游客,自然没经济效益。 

痛下决心,村里打算将村民异地选址搬迁安置,而村民家的老宅子则腾出来,改成民宿。2015年,第一批10套民宿建成。如今,村民已经交了360套小院,其中30套村民的老宅子完成了民宿改造。“我们的原则是,无论怎么改,村里老宅子的建筑风格不能变,还得是石头房、石板顶、木结构,民宿内部则由设计师帮忙装修。”高文志说。

老房改民宿一晚2980元

石头墙、石板瓦、木头梁的“桃叶谷”,是村民老宅翻建的民宿之一,2015年改造完成。

“这套民宿以前是村里贫困户徐志友家的5间破房子。”高文志说,村里当时包贫到户,徐志友家就是他包的,自己老来,对这套房子别提多熟了。现在,5间老房被改成了住宿一晚上收费2980元的精品民宿。“赶上节假日,价格还会往上浮动呢。”

一推门,端着野山茶的桃叶谷“管家”高春燕进来了。44岁的高春燕,1995年嫁到黄山店村。“过去在附近的果园打零工,一天给8元钱。”得知民宿招“管家”的消息,高春燕第一时间报了名,“离家近,照顾老人、孩子都方便,一个月给3000元钱呢,还给上五险一金。”

招待客人跟家里来亲戚一样  

“管家”上岗前,人人都要按照五星级酒店服务员的标准培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开始,对于培训内容,高春燕还颇有些不屑,这有什么难的,谁还不会叠被子啊。但一上手,她才发现,这和家里叠被子完全不是一码事。“家里现在的被子都叠成豆腐块的形状,但是民宿的床是模仿大炕的样子,所以被子要沿着床尾叠成细长条。我都没见过这种叠法。而且被褥要求‘一客一换’,床上的被褥就算客人没动,客人走了也必须换。”

说起招待客人,“管家”们形象地比喻,“你大姨、大妈到你家串门来了,你那会儿怎么招待,对客人就该怎么招待,就跟家里来亲戚一样。”

30套民宿很快就供不应求了,节假日天天爆满,平时的入住率也有百分之七八十。高文志说,后续还会有更多村民的老宅子被改造,估计能改造出300多套民宿。不过,也不会把老宅子都做成民宿,有一些打算改成配套的服务设施,比如小咖啡馆等。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坡峰岭打造成京郊第一民宿旅游高端度假园区。

观点

房山区委书记曾赞荣

让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房山“三区一点”的功能定位,即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

为此,房山区将立足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全面对接“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特别是依托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重点功能园区,全面加快文化中心建设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紧紧围绕“三区一点”功能定位,按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提升城市品质。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生态环境治理。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与违法违规占地建房治理。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房山,不断提升对首都核心功能的承载力。

本报记者 张楠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作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