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外媒热衷了解宏观经济政策
北青报记者梳理了39场发布会的提问情况,一年来提问在10次以上的媒体有9家,排在前7位的为国内中央媒体,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的记者均提问24次。外媒最爱提问的是彭博社和凤凰卫视,一年来两家媒体各提问15次。还有一些外媒提问次数也较多,华尔街日报、日本共同社、路透社、日本NHK电视台提问次数均在5到8次之间。
从历次吹风会来看,外媒关注的中国问题偏宏观经济较多,对中国微观问题较少。从内容上看,外媒提问较多的吹风会主题包括201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进出口和投资情况、2014年金融改革、支持实体经济进展成效、促进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宏观经济形势、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促进网速提升和网费下降等。
有5场发布会没有外媒提问,主题包括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简政放权有关政策情况、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等。
专家说法
在同一个平台上探讨问题减少猜忌
长期研究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董关鹏表示,中国作为一段时间里世界经济的领跑者,给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这些努力不应该只做不说,需要传递出去,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
在目前国际上对于中国的不解和猜忌有所增多的情况下,国新办这个吹风会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主动行为,让外媒记者绕好几个圈找人解读不如自己直接解读,以免发生事实上的扭曲,也把更多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中国解读传递给国际社会。董关鹏说:“在同一个平台上探讨问题,更加心平气和,减少猜忌。”
对于一些发布会出现外媒提问内容与主题无关的情况,董关鹏认为有两种可能情况。一种就是因为中国与国际媒体沟通较少,对对方的需要了解不足,对方自然不会发问或者借机了解感兴趣的事情。另一种可能就是吹风会上发布的内容解释得很清楚全面,没什么可问的了,或者事情本身就比较简单,这在美国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很常见。
对于第一种情况,董关鹏认为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磨合”。据他所知,即便外媒记者的问题与主题无关,在不影响双方工作职责的前提下,国新办都是尽力帮忙回答。
在董关鹏看来,例行吹风制度一年来已经有明显成效。在上周举办的国新办2016年新年招待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这是历次国新办新年招待会上首次出现副国级领导。而且他不是露个面就走,待了大约50分钟,与中外记者交流,其间没有回避过任何一个记者的问题,并感谢大家的支持。(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