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常州高新区三维工业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书华获得“影响中国”2015年度行业领军人物。
颁奖嘉宾给他的颁奖词是:他曾扔掉国家科研院所的铁饭碗,下海创建了一家专注于药物研发的公司;他勇于探索医药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成功开发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药物;30年来,在研究西医药的路上,他执着于中医情结,正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阶平的一句话点醒了这位寻药路上的研究者,“在发展现代药物的同时一定不要丢掉祖国传统中医药宝库。”是他发起了中医拯救行动,在中西医药结合的路上不断创新。
传统的国学瑰宝不能丢掉
顾书华的人生充满了传奇。1984年,他从华南理工大学有机系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被分配至常州半导体厂从事高分子化学光刻工艺技术工作,次年调入常州化工研究所从事化工和医药中间体研究。1994年,他辞职下海,开始搞西药研发,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5年他和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主任梅长林教授合作在国内率先研发新药雷卡(左卡尼汀)原料药和注射液、口服液,2000年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新药成功投入生产并上市销售,他负责起草了该药的国家标准,其质量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药品现已成为我国广大尿毒症透析患者治疗的必需用药,为他们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继该药物获得成功后之后,从2000年开始顾书华带领他的研发团队继续开展创新药物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申请6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主持研究了六个国家一类新药,分别涉及治疗痛风、心肌梗死、高原缺氧、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药物。虽然顾书华在研究西药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在长期研究西药的过程中,他也意识到西药治疗某些疑难疾病显得非常困难,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顾书华一直思考的问题。直到2006年春,机缘巧合下两位现代医学泰斗、我国泌尿外科鼻祖吴阶平院士和肾脏内科鼻祖黎磊石院士给顾书华提出一个建议,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的传统医学。
在顾书华工作所在地江苏省常州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孟河医派的发源地。孟河医派自明末清初发源以来,连绵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代代相传,名医辈出,誉满华夏,享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称,孟河医派是目前我国延续历史时间最长、学科最齐全、传人最多、流传最广泛的一个传统中医流派,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中医流派之一,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宝贵的传承价值。在深入了解到孟河医派的历史后,顾书华对这个医学流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2007年初顾书华在访俄期间,他发现俄罗斯的科学家竟然把现代计算机等尖端科技和中医经络理论结合起来,成功研发出了诊断和治疗肌肉和关节疼痛的仪器。看到中国的传统医学在西方竟然可以与现代科技结合得如此密切,顾书华对此触动很大,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回国后,顾书华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一些孟河医派的名医,他先后寻访了高锦声、巢伯舫、席德治和张继泽等孟河医派的大家。在他的诚心和努力之下,87岁高龄的巢伯舫先生打破了20年不收徒的惯例,将其收为关门弟子,传授中医。从此,顾书华与孟河医派结下了不解之缘。
孟河医派崛起于清末民初,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号称孟河医派四大家,因其学术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而名震大江南北。其中尤以丁甘仁先生兴办中医教育,创立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中医学府——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传人的影响最为深远,为孟河医派中医文化学派的形成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赶上孟河医派末班车
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丁甘仁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中医教育先驱和著名的中医学家。一百年前他从常州来到上海,于1916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创了我国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1932年丁甘仁先生去世后,学校由其次子丁仲英、嫡长孙丁济万续办。至1948年学校被国民政府关闭,学校共举办30届,培养近千名毕业生,他们大多成为我国近代中医界的临床学家和教育家,堪称“名医摇篮”。解放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黄文东,以及当代许多中医名家,如盛梦仙、王一仁、秦伯未、章次公、陈耀堂、陈存仁、张伯臾、王慎轩、朱振声、张赞臣、潘澄濂、高仰山、裘沛然、钟一棠、黄羡明、方宝华、席德治、巢伯舫、胡彭寿、尤益仁、张明权、黄吉赓、王羲明、程家正、张继泽等先生均出自其门下。目前大约有十几位国医大师与孟河医派丁氏学派有渊源关系。
由于时代变迁和中医教育体制的变化,我国原来绝大部分传承数代的中医流派由于没有传人而逐渐湮灭,唯有孟河医派因丁甘仁先生办学培养了众多弟子,凭借人数众多的优势,孟河医派还未湮灭,保存尚属完整,目前依然有内科、妇科、儿科、针灸、伤科等各科传人弟子,堪称中医活化石,成为当今保护祖国传统医学的一支中坚力量。但随着大量传人老去,孟河医派也在慢慢消亡,情况不容乐观。
如何才能让孟河医派这个璀璨的中医流派一脉相承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文化底蕴和精髓?顾书华为此思虑良久。2008年,顾书华在其老师巢伯舫先生和席德治先生帮助下,联合国内外30多位年近九旬的丁甘仁先生的传人、嫡长孙丁济万先生的嫡传弟子、老上海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发起组织成立了“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巢伯舫和席德治两位老先生出于孟河医派长远发展和传承百年的大计考虑,全力辅佐顾书华领导学会的工作,主动担任学会副会长,推举顾书华出任会长,并发动其他老同学一起参与对孟河医派的一系列抢救性传承工作,孟河医派从此拉开了抢救和复兴的序幕。在老先生们的号召下,学会成立后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台湾、香港、美国、英国等地的孟河医派后学、后裔共二百九十多人加入学会,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一跃而为中医界有影响的社会学术团体:2009年,顾书华与常州市新北区卫生局联合开展首批师带徒传承活动,在该局所属的十一个医院中,从每个医院选拨出一名优秀中青年医生和孟河医派名老中医结对拜师学习;2010年,他与常州市新北区卫生局合作成立“常州新北孟河中医门诊部”,开展临症医疗和带教传承工作,动员南京、上海等地的德高望重的孟河医派丁氏学派名家大师及他们的弟子来门诊部设立“孟河医派宗师传承工作室”;2012年,他筹建国内第一家以中医文化为特色的传统书院——孟河医派传承书院。
顾书华告诉记者,孟河医派传承书院是国内第一家以中医文化为特色的传统书院,致力于收集、研究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中医古籍,推进传统中医文化的研究、交流、教育和普及,对濒临灭绝的中医文化精髓进行抢救和传承,守住孟河医派文化的根,培养造就更多新一代的孟河医派传人。经过3年的筹备,该书院已收集整理了3万余册孟河医派医古籍,其中包括完整的老上海中医学校的教材、100余册孟河医派四大家的珍贵手卷和几十家民国时期常州和孟河镇老药店的药簿。
2015年10月25日,在顾书华牵头的多方筹备下,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32年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承办的“孟河医派丁甘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常州新北区孟河镇丁甘仁故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香港、澳门等地多位孟河医派嫡传传人、全国10多所中医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共230多名代表参加了活动。这是国家第一次为一位近代中医学家举行的公祭典礼,以表彰丁甘仁先生为我国中医药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顾书华凭借多年传承孟河医派经历以及对丁甘仁先生的研究和了解,亲自撰写了祭文并在纪念大会上颂读 纪念活动上,由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和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三方共同建立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孟河医派文物史料(常州)研究基地”也正式成立。基地成立后,将通过统筹发挥大学、政府、传承学会在医派传承中的优势作用,使得散落在民间的孟河医派文物古籍的研究和保护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以更好地研究、保护中医的国学瑰宝。
活动期间,“常州孟河医派传承书院”在丁甘仁故居举办了传承班开班和拜师仪式,正好距离丁甘仁先生创办我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00周年,时间的轮回将丁甘仁先生传承孟河医派的衣钵交到顾书华和他的老师们手上.
中医兴衰的关键在教育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孟河医派的两位杰出代表——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和石仰山先生先后离世,这让身为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长的顾书华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曾经在册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老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的869名孟河医派丁门传人中,目前只剩下20多位还健在。”顾书华十分痛惜地说,“如果这些老先生都去世后,我们就无从知晓孟河医派到底是如何传承的,到时我们只能在孟河医派留下的大量医学文献中慢慢揣摩,这犹如瞎子摸象,后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奥妙。尤其是许多口传心授的绝技和灵活多变的临床经验都没有记录在案,全凭学生长期跟随老师临证学习才可以掌握。如果老先生不在了,许多经验就永远消失了。因此,抢救性传承孟河医派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真要开展中医传承工作,我们如今也能培养出像朱良春、石仰山以及巢伯舫等先生那样的孟河医派大家吗?顾书华问自己,如果不能,我们将先人的中医精髓丢失得太多了,我们就对不起中华先人,我们就是民族和历史的罪人,我们所做的传承工作就是失败的。顾书华告诉记者,2010年他听到一位从美国回到中国的一位中医朋友说,我们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将中医精髓丢掉太多了,将来中国人恐怕要到美国去学习中医了。2015年最后一天,顾书华遇到一位从欧洲回到中国的中医,她也也这个担忧。这些话深深刺激了顾书华,他给自己定下了几乎无法达到的理想,他一定要努力像丁甘仁先生那样培养出一群孟河医派的杰出人才。
既然我们现在的院校教育很难培养出杰出的中医人才,那么师承教育就一定培养出吗?历史告诉我们,由于传统的师承教育不规范,同样培养不出。
顾书华告诉记者,早在100年前,丁甘仁先生在向中华民国各部呈文提出举办中医学校的理由时,就指出了我国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存在的问题,他因此才效仿西医院校的教育模式对中医师承教育进行了改进。他认为,我国没有专门管理中医的机构,社会视中医为末技,“各有师承、各分派别,自兴自衰,国家不问”,大多数中医学徒为了生计,略懂医理便出师行医,中医师承教育无年限规定、无成绩考试,只有少数好学之士能持之以恒、经资深历练而成材,这样的中医教育方式其成败可想而知。丁甘仁先生办学学习西方院校教育的方法,“选择医书精粹者为课本,聘医学湛深者为教员,明定毕业年限,严格学生成绩,于学校附近设立医院,俾学生实地观摩,以宏造就”。丁甘仁先生在创办全国第一所中医学校的同时,又为教育需要在上海创立了全国第一所中医医院——上海广益中医院,用于学生临证学习。丁甘仁先生创造性地采用“学生+弟子”的模式开展中医教育,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因此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这也是孟河医派薪火相传、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原因所在。丁甘仁先生的创举,改写了我国几千年中医教育的历史,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丁甘仁先生为捍卫和传承中国数千年的神圣医学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丁甘仁先生创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经过祖孙三代人共三十年的努力,培养出无数杰出中医人才,这是100年来其他任何中医学院都无法比肩的成果。因此,我们现在开展中医教育借鉴丁甘仁先生的办学理念,可以少走弯路。
思路一旦确定,办法就有了。2012年顾书华将精力集中到创办孟河医派传承书院上面,在我国历史上,还没有一所专门的中医书院。凭借书院收集的大量孟河医派四大家的医案、医论以及家传的秘本,尤其是大量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材和内部资料,以及3万多册明清时期的医古籍,该藏书量和资料已基本满足一个中医书院的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此外,孟河医派还有十几位在世的年近九旬的孟河医派老前辈,他们还在临床一线行医,他们还可以带教学生。在初步具备教材、文史资料和老师的条件后,2015年顾书华在丁甘仁诞辰150周年纪念典礼上,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常州市新北区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孟河医派老前辈为传承书院举行了隆重的传承班开班仪式和拜师仪式,正式迈开了孟河医派传承书院的长远征程。
书院将继承丁甘仁先生的办学理念,挑选品德优秀的年轻才俊,规定学习课程和时间,选用丁甘仁先生等名家精编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老上海中医学院的各科教材和其他内部课程教材,聘请孟河医派丁氏学派嫡传的名老中医和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授课。学生拜孟河医派名老中医为师临证实习。书院规定跟师学习时间共为六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二年时间跟师“抄方”,老师诊病,学生在一旁观摩、笔记;第二阶段,用二年时间“拟诊”,老师先让学生给病人诊病,学生草拟处方,然后老师自己给病人诊病,为病人具处方,并对学生草拟的处方进行修改和点评;第三阶段,用二年时间“襄诊”,老师在现场坐镇不诊病,放手让学生诊病,由学生给病人诊病并开具处方,老师将学生撰写的处方审察后在该处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学生完成以上学程后,由三至五位其他孟河医派名老中医对学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进行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出师行医,并被颁授为孟河医派传人。
打造孟河医派传承共同体
为了抢抓时间,让为数不多的孟河医派老前辈能多培养几位传人,多传授一些经验,顾书华想到,招收有一定中医基础的学生跟随老先生学习是一条捷径。顾书华将目光投向中医药大学应届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动员他们进入孟河医派传承书院学习。然而,此举让顾书华感到倍加心痛,不仅仅是老一辈孟河医派大家的数量急剧减少,更让他心痛的是,现在很少有中医学子愿意潜心学习孟河医派!顾书华曾经在一场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招聘会上花了4个多小时,亲自向一名好不容易走过来了解情况的医学生讲解孟河医派的历史和故事,该学生虽然对孟河医派情有独钟,内心也非常向往,但是在谈到具体的薪酬待遇和未来发展时,顾书华却不得不尴尬地向他解释,目前书院还不能像大学一样给他们授予学位,也不能像公立医院一样给他解决正式的编制,将来职称晋升等也是不得不面临的难题。这位原本有意的中医专业医学生,再未谈及传承的事情。
顾书华理解这个学生,“现在许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都和他一样,内心非常愿意来学习孟河医派,但是迫于生活、就业或者社会的压力,他们毕业后会首先选择进公立医院或学校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如果不能进公立医院和学校,则会选择去医药公司或保险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他们在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的几年是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需要结婚、买房、买车和养育孩子,他们很难在这个时期花费五、六年时间潜心学习孟河医派,他们为此也感到非常无奈。”顾书华认为,在公立医院,年轻医生很难有机会学习到老中医使用纯粹的中医方法进行诊疗的经验 ,在学校则要忙于教学、申请课题、做科研,这样的中医人才将来能不能支撑起传承中医这个梦想要另当别论。”
面对孟河医派无人愿学的现象,顾书华提出通过打造“传承共同体”的概念来实现孟河医派传承伟业。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光用道德说教无法吸引年轻人潜心学习孟河医派。他笑称,孟河医派疗效卓著,但却担忧孟河医派传承后继无人,这是抱着一个金饭碗在讨饭,完全可以转变思路,将孟河医派学术传承行动转变为创业培训行为,将老师和学生视为孟河医派传承事业的合伙人,形成“传承共同体”,建立孟河医派中医医生集团,将学成的年轻医生吸收进医生集团,医生集团通过向国内外医疗机构派遣中医医生、支持学有所成的传人创立孟河医派连锁中医诊所、聘请学有所成优秀人才继续开展书院教育等方式,为年轻学子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医生集团取得效益后再回馈孟河医派书院开展传承教育。顾书华自信,无论到何时,中医的价值都在于疗效,不用多少年,会用中医治疗好西医无法治疗或效果不佳的疾病的中医生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凭借孟河医派的杰出疗效,将来孟河医派医生集团的前途一定非常光明,他不担心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孟河医派。
期待
谈及这些年的不易,顾书华没有过多的讲述,但他很感谢跟他一起为传承孟河医派而辛勤付出的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团队,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怀着对孟河医派的深厚感情,不顾年事已高,不计个人名誉和得失,在耄耋之年,分文不取,全力以赴投入孟河医派的传承事业,留下无数令人感动的义举。他们广泛发动他们的同学和弟子加入学会,纷纷寻找和提供孟河医派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积极撰写回忆和总结学习和从医的经历、经验,无偿带徒授艺,亲自带教年轻医生。他们只希望如果将来哪一天他们离世了,这些弟子能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让孟河医派的文化和精髓传承下去。
顾书华说,他对孟河医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我们每个人就像他们的子女,他们身上都有着他们家族独特的基因,还有家族的精神和品格,对我们这些子女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传承下去。”在顾书华看来,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一代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沉淀和不断的传承,才有了今天中医博大的文化内涵。“中医的生命力甚至比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大,中医更像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征。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去重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尽管中医学中有很多学派的文化和技艺值得挖掘和开发,但一方面随着老一辈医学大家的逝世,许多技艺无法得到很好地传承,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一代也不愿意花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做这个事情。现在光凭借民间的力量很难挑起传承中医流派的重担,如果国家不能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更多的流派将会面临失传的境地。“对包括孟河医派的中医学派进行抢救性的传承工作,已经没有犹豫和试验的时间了,多数的老先生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如果不及时开展师承教育,再过几年或许永远没有机会了。”采访结束时,顾书华不无沉痛地说,“中医的根和魂在中国,不能让我们这一代人把孟河医派的根都丢了。”
(本刊记者/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