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白血病4岁女童薛莲接近康复 长出秀发期待上学(2)

2016-02-11 10:01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60211017

今年1月,6岁的薛莲如愿穿上公主裙。(家属供图)

■新闻回顾:的哥献“熊猫血”救女童

2013年11月,薛莲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三个月的化疗后,小薛莲的血小板含量大幅下降,急需输血才可能进行骨髓移植手术。然而,小薛莲属于RH阴性血人群,俗称“熊猫血”,非常稀有。医院的血库内没有足够的RH阴性血给小薛莲使用。在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稀有血型爱心之家的帮助下,薛莲的父亲几经辗转找到了身在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韩冰。韩冰当时在电话里就答应下来。从第一次救助到2014年9月份,韩冰为小薛莲无偿捐献血9次。2014年9月11日,小薛莲的骨髓配型成功,并且成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10月17日,小薛莲顺利出院,和父亲一起回老家江苏邳州休养。薛先生说,薛莲在北京治疗期间一共进行了12次化疗,每次化疗几乎都会面临着血小板输血的情况。韩冰在2014年9月后又进行了8次输血,每次都是随叫随到。他非常感谢韩冰,如果没有韩冰的无偿献血,自己的孩子就不可能活到今天。

■记者手记:阳光心态是绝症的良药

记者在回顾自己曾经报道过的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时发现,很多家庭的患者,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在重病面前终止了生命的脚步。而薛莲这样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小女孩,却能够在数次化疗之后恢复健康,这和她父母的阳光心态是分不开的。

有一种观点说,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应对慢性病的耐心。薛莲父亲在得知女儿患上了白血病之后,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痛苦、焦虑,但是他没有显得特别着急,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也没有显得气馁。相反,他抱持着一定要给女儿把病看好的决心,严格遵循医嘱,细心地照顾着女儿。对于很多人来说,癌细胞的反复出现,化疗的反复进行,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打击,就好像没有办法逃脱化疗带来的痛苦。但是,薛莲爸爸却觉得,只要医院愿意为孩子化疗,就说明在医院看来,自己的孩子还有治愈的希望。既然和孩子非亲非故的医生都没有放弃希望,自己就更不应该放弃希望。更何况,从每次化疗的效果看都是有效的;孩子还小,不能让自己的失望扼杀了她人生的希望。

从记者接触到薛莲父女的2014年开始,每逢节日,薛莲的父亲都会通过微信、短信给记者发来问候。他说,对于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虽然现在还没有实力去回报恩情,但他都会记得每逢节日给他们送去问候和祝福。同时,他也很愿意帮助别人,既是对别人帮助的一种传递,也希望给自己女儿的成长带来益处。这种感念的心理,让薛莲在康复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度的曝光,生活压力相对较小,也保留了孩子活泼、乐观的天性。

对于薛莲爸爸来说,孩子的每一次吵闹和索取都是幸福的,不管是她吵着要上学,还是闹着要买漂亮衣服。因为这些恰恰说明孩子已经和普通孩子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求也不断地增长。像普通孩子一样,这是薛莲爸爸对薛莲最大的期望。因为薛莲虽然渴望和村里孩子一起玩耍,却因抵抗力较低,只能透过窗户眼巴巴地看着他们自由嬉闹。每当看到这种场景,薛莲爸爸都在心里默念:“孩子啊,快点好起来吧。”

责任编辑:鲁路(QM0002)  作者:韩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