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图像看北京]东城老住户见证雨儿胡同新变化

2016-02-29 16:5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15A0833-1200-1

2月15日,人们穿行在狭长而幽静的雨儿胡同里。千龙网记者 陈康摄

千龙网北京东城2月24日讯(记者 陈康)在北京喧闹的南锣鼓巷里,有一条幽静而狭长的胡同,名为雨儿胡同。与京城众多有名的胡同相比,这里并不起眼,但就在2014年的2月25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住在东城区雨儿胡同29号院的李旭钧家里贴着福字,挂着灯笼,窗台上摆着水仙花,屋里屋外都透着十足的年味。不过,这些装饰显然都不如挂在白墙上的一幅巨大彩色照片提气。他告诉千龙网记者“2014年的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坐在这个沙发上和母亲聊天的。”话音未落,他从墙上摘下大照片,这就是两年前,习总书记来我们家时拍的照片。照片里总书记坐在沙发上,亲热地握起母亲王云凤的手,这一幕画面定格在照片中。

两年前,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城区雨儿胡同,先后深入到29号、30号两处大杂院进行调研,与王云凤、关世岳、吴爱霞、庄宝等4户居民进行了亲切交谈,并询问了相关民生状况。

李旭钧回忆到,总书记一进屋就主动和母亲问好,一连串贴心的询问,住得怎么样、身体怎么样、看病方便不方便、取暖方便不方便,让我们既意外又惊喜。主席离开时,85岁母亲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由于行动不便,无法起身相送,这也是母亲最遗憾和内疚的。每次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李旭钧的手还会颤抖,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

而同样居住在雨儿胡同的庄宝也激动地告诉记者“当天只知道有领导来家中拜访,谁能想到是总书记来呀,长这么大也没见过这阵势,屋子连个‘下脚’的地儿都没有,当时脑袋脑嗡嗡作响。当天媳妇、孩子都在,20平米的小屋里总书记站着与我们交谈。最遗憾的是沏好的茶水也忘了给总书记倒上,连口水都没喝就走了。”

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李旭钧和老母亲王云凤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李旭钧告诉记者,由于紧挨着南锣鼓巷,过去常有旅游团来到胡同中游览,一大早导游手里的大喇叭就响个不停。平房隔音不好,被吵醒是常事。而且胡同里乱停车严重,除了胡同居民停车外,来南锣鼓巷和什刹海的游客也经常将车胡乱停放在胡同里。现在好了,这两年,雨儿胡同开始试行平房区准物业管理,在胡同的东口和西口都设立了小岗亭,胡同口还竖立起了警示牌,不允许黑摩的、黑三轮随便进胡同揽客,还提醒游客这里是居民区,建议前往景点的游客绕行。停车也更有秩序了,居住在胡同中的居民都领到了停车证,只有凭证才能进入雨儿胡同停车,车证的办理将随意乱停的外来车辆挡在了胡同外头,胡同居民纷纷称赞。李旭钧感叹“胡同更安全,也更安静了”。

听说东城正在南锣鼓巷4条胡同试点“申请式搬迁”,雨儿胡同恰好就在试点的范围内。居民腾退后,政府会在腾出的空间里,尝试为每一户平房居民配备厨房、厕所等必要的生活设施。得知这一消息,李旭钧特别高兴。他现在所住的小院里还没有厕所,由于母亲行动不便,要推着母亲去厕所。“这要是以后随着胡同改造,给小院里也配上厕所,那日子过起来别提多舒坦了。”

如今,离雨儿胡同不足50米的的玉河旁,柳枝摇曳,吐露新芽,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随着蜿蜒的玉河“伸”向远方。随着天气的转暖,李旭钧会推着老母亲到玉河边上转转,母亲舍不得离开生活几十年的老房子,是因为喜欢这里飘散着的“北京味儿”,愿意守在这里一辈子,其实是更希望看到这里每一年不断发展的新变化。

责任编辑:鄂晓颖(QE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