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5时,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医卫组的小组讨论刚刚结束,杨金生、黄洁夫、刘迎龙等十余位委员却没有离开会场,委员们凑在一起又议起了老百姓最关心的“分级诊疗”。
■ 刘迎龙委员
分级诊疗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来缓解大的医院,特别是北上广看病难的问题。我们理想的状况是让病人有序地到医院来就诊,为此,必须釆取一些措施,一是要加强基层队伍的建设;二是要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远程会诊,使病人有序地就诊,得到很好的治疗,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地区,应由国家配备电脑,联网咨询,引导患者到适合的医院治疗。
从总体看,分级诊疗还是非常好的,可以缓解看病难。但是实现双向转诊有个过程。因为,百姓看病已形成多年的习惯。有些见亏过急,今天必须得转,不转不看,要逐渐养成习惯,并伴随医疗体系完善来实现,特别是随基层医疗体系的提高。现在到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造成这个问题最主要原因是医院质量失衡。以上这些都会通过医疗条件改善、体系的完善以及网络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步改变。
■ 温建民委员
把分级诊疗做好,一个是要制定政策,引导老百姓看病,不用看什么病都到大医院,这里需要用政策调控。比如医保报销比例。到基层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增加,到大医院,同样一个小病报销比例可以低一点。还要制定价格调控,看病的费用同样是基层医院要低于大医院,但这需要财政补贴对基层医院倾斜。长期在朝阳区工作中发现,基层医院的财政补贴还要提高,通过财政手段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此外,还有医保、药品采购进行调整。
二是定规矩。三级甲大医院通吃的毛病,什么病都看的现象要改。大医院应偏重于疑难重症。
三是建立一个灵活的机制。调动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基层医院医生平均收入3万至6.5万元,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收入。
四是增加基层医院的编制。目前基层医院的编制远远不够。并且加强基层人才的培养。
■ 黄洁夫委员
“分级诊疗”写进了今年的工作报告,是医改的一个重要举措。
“分级诊疗”不是新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就有三级的医疗网,即县乡村,当时实行的很好,也是被认可的。为什么现在出了问题?最关键的原因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体系没有改变。优良的医疗资源不足,以及结构性矛盾。没有靠市场去解决这个矛盾所造成的。只有将技术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这些问题解决了, “分级诊疗”才能实现。
■ 高旭东委员
“分级诊疗”完全用行政的手段推进肯定是不成功的。因为老百姓永远要找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院。大医院与基层医院治疗水平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永远也解决不了。“分级诊疗”政策好,恰恰就是解决这个水平不等的问题。
我在欧洲工作时发现,当地人生病不是先去大医院,而是找家庭医生,为什么?家庭医生太贴心了,小毛病,家庭医生就解决了。身体出现大问题,不需要自己挂号排队,家庭医生写个推荐信,找某医生,如推荐的医生解决不了,再由其往上推荐,这推荐的医生要比自己去找的强很多,所以基层的家庭医生资源特别丰富。这是逐级的推荐过程让患者很省心,更不用像我们这样要跑到北京排队,找熟人。这样,不用行政手段就逐层“分级诊疗”了,这是核心问题。
■高春芳委员
“分级诊疗”首先要解决好病人愿意到社区看病的问题。这取决于,社区里的医生能不能看患者的病?这是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决定了吸引患者就医的程度。还有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解决好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帮带,大医院带几个社区医院,定期查岗、坐诊,上下转诊。这样,病人在大医院得到诊治的水平能在社区医院中体现。
解决好在社区医院里看什么病。目前,最好解决的是慢病,在大医院已确诊的慢病,还在大医院反复诊治,增加了大医院的工作量,应该釆取转诊的方式解决。可采取远程会诊,并建立局部的急救会诊网。
解决好在社区医院中为病人建档。连续治疗的方法、疗效,定期与上级医院共同诊治,让病人在社区得到最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