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人文学科研究乱象:不懂梵文都敢交梵文著作

2016-03-12 03:53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不懂梵文都敢交梵文著作

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就各小组关注热点问题建言献策。社科界别部分委员在讨论人文学科经费使用时,谈到多种乱象,建议规范学术管理,项目资助要实事求是,不是越多越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表示,在一些学术评审中遇到过这样问题,有人上交了一篇梵文论文,可是背后一打听这个作者根本不懂梵文。还有关于美国黑人研究史的一本论著,一看就是直接翻译人家美国的著作,这怎么能叫自己的著作呢?

陈众议呼吁,应该减少现在人文学科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立项经费。他建议增加后期资助,“后期经过评审,专家委员会认为你这个科研成果好,可以奖励,再给更高的稿费,这样就比较科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吴恩远表示,现在学术领域的一些乱象一定要规范。一些人写西方价值观,但只写了美国;有人写欧洲共同体,就只写个英国,法国都写不进去,因为没有这种语言储备。

吴恩远建议,应该增加各个科研所长的权力,不能要处理一个人就受到上面层层管束。同时要有监督机制,防止所长滥用权力。另外,要把对所长的评估与出人才出成果挂钩,让他重视人才重视研究。“我们现在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一个研究所出不出人才、出不出成果,与所长升迁没有关系。现在进研究所很难,进了研究所就抱上铁饭碗了。研究所也应该引入人才流动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饶戈平表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财务管理要进行改革。首先资助经费的意图,应该是调动科研积极性,扶植科研工作开展。其次,要扶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能白花钱。这笔钱不是补贴生活的,是要你出高水平的成果。第三就要规范和简化财务管理制度。

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应该实事求是,不是越多越好。“我们都是在拿工资的事业单位工作,没有资助都应该出成果,有了资助应该出更多成果”。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王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