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要给文艺片一席之地”、“文物修复师严重缺乏”……昨天下午,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委员就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张抗抗委员说:很多的文艺片,因为不赚钱,被院线冷落,或干脆放弃,成了一日游。
王明明委员
民营美术馆和博物馆需规范
王明明委员说,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建了美术馆和博物馆,非常发达,但有一些问题。
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界定是非常严格的,是公益性质的。可是有些企业建立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与自己的画廊,与其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部分美术馆和博物馆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好像谁都可以挂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牌子,但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可以去经营。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去规范民营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并纳入考核,运营良好的,政府要给予扶持,使其发挥公益事业的作用,免费对社会开放。
此外,还有经典艺术走出去的问题。现在,许多国家希望与我们进行艺术交流。去年,在匈牙利举办了齐白石的画展,明年还要去希腊、捷克办展,这样把中国艺术的精粹推向世界。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走出去的计划在华人圈子里的多,没有真正进入国际社会的主流;我们配合的多,真正国家级的交流太少。
张抗抗委员
因不赚钱优秀艺术片“见光死”
张抗抗委员表示,发展文化产业,但不能文化产业化,产业化后意味着文化的消退。目前,电影市场迅速的文化产业化,院线扩张很快,产业化是要讲经济效益的,但这带来了一个问题,电影唯票房论,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同时,一些非常严肃的、好的作品,如《归来》,票房3亿多,卖不过动辄就十几亿、几十亿票房的演“妖魔鬼怪”的娱乐片。
所以出现了一个现象,电影一日游,很好的艺术片,健康、严肃、温馨,院线不能不排,但又不感兴趣,因为大部分文艺片不挣钱,被排的场次很差,造成了好片子票房更差。一两天,影片就下线了。导演、演员做了很多努力,千辛万苦拍出的片子,观众也是喜欢的,但因不赚钱,就被放弃了,出现了好电影“见光死”的情况,拍出来就入库了,这不是让更多人受益。
这样,我们观众的审美口味出现了问题,他们的审美又是由谁决定的?持续下去,好电影拍不下去了。
张抗抗建议,与院线达成共识,好的文艺片上线,保证其每周有一个场次,然后给院线一些补贴,培养观众的习惯。
苏士澍委员
200万件文物等着“洗脸穿衣”
苏士澍委员建议,将文物修复师纳入职业资格制度。现在,全国主要博物馆都建在广场中心,主体条件很好,但软件不行。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有200万件不可移动文物在等着“洗洗脸,穿穿衣服”,等着修复。但一是没人,二是没钱。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文物修复人员才2000人,但需求达2.6万人。所以,文物修复师既要给职称,也要给名额,这才能让死的文物活起来。
文物设资料库,要发身份证。几次文物普查后,我们的家底大体摸清了,但设备,尤其是大数据还没有跟进,这方面要全国统一联网设置,让文物有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