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人大代表郭凤莲在山西团组会议上发言 摄/记者 付丁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还是关心农民、关心农村。”当年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如今已届古稀,但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专访时依然语速轻快、流畅。
在今年两会上,她着重关注了农村“有地无人种”的问题,介绍了大寨以集体机械化种地的方式,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此举解放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在村办企业上班,避免了进城务工产生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
她提到,大寨和山西省一样,正在摸索从煤炭产业转型的道路,他们准备搞农业产业。同时开放人才流动,从外面聘任大学生村官、企业老总。
两会建议 政府得管管滥用农药、化肥
3月10日下午,法晚记者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山西代表团驻地,采访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时,她刚开完小组会,正坐在房间把新朋友的电话号码存到智能手机上。
今年,郭凤莲不仅带来了发展“功能性农业”的议案,还利用会上发言的机会不断呼吁关注农村、农民,政策要向这里倾斜,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
“老的拿不动镢头,小的扛不起铁锹。”3月6日下午山西团开放团组会议,面对百余家中外媒体,郭凤莲言辞犀利,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关注农村发展面临的“有地无人种”问题。“农村现在的变化主要是劳动力的变化,有劳动力的人都进了城市,到城里落户、融入了城市。那谁来种地?怎么产出?需要研究相应对策。”
郭凤莲还对当前农药、化肥的滥用表达了忧虑,她说这直接导致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忧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给人们带来不健康的因素,还对农民的形象有较大的影响。”她态度鲜明:完全赞成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零增长”。但郭凤莲表示,现在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使得一些蔬菜上市不喷洒农药就不行,她希望政府完善监管机制。
对话 机械化种地一两个人全干了
法晚:您在山西团开放日提到“农村有地无人种”,是不是现在的农民不愿种地了?
郭凤莲:说实在话,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也不是说农民不愿意种地。
粮食收入不高,基本上是农民自己掌握市场,有时候信息不太通畅,他搞不清粮食值多少钱、哪些粮食是市场短缺的。造成粮食卖不到好价格,卖不到好价格就没人愿意种地了对不对?
还有现在大量农民留在了城市,留在城市的大部分是中青年、壮劳力,而且是很有智慧的。这些有才干的农民都进了城,就出现空巢老人、空巢村,贫困地区可能更严重一些,老人没有种地的能力,土地就荒芜了。
法晚:大寨有这种情况吗?还有多少人在种地?
郭凤莲:我们大寨集体种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只需要一两个人就能种上庄稼,到时候收了直接卖掉。虽然还是以家庭为单位,但地是大块的地,一两个人开个机器就种了,其他人该挣钱就挣钱去。
大寨曾经开煤矿搞煤炭运输
法晚:现在大寨的人均收入是多少?实现城镇化了吗?
郭凤莲:实际上大寨早已实现城镇化,只是现在还保留着大寨自然村,不然我们早被划进城区了。现在村里大约有520余口人,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9万元,比周边的城镇地区都要富。
法晚:到哪里挣钱?农民进城务工遗留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你们有何对策?
郭凤莲:我们主要靠集体经济,说实在话我们村里集体经济实力还是很大的,有十几个企业。大寨基本上没有到外面打工的人,我们支持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你想想,你在外面挣钱,比如你到深圳打工,就不讲你一年回来几次,回一次你坐火车、飞机花多少钱?还有你不给父母拿点稀罕东西?这都要不少费用。
我们更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减轻了很多负担。李克强总理讲的“挣钱、顾家”就是这个道理,在家门口能照顾父母,小孩也是在父母身边成长。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民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但爷爷奶奶可能负担不了,上学离得远,接送很辛苦。
法晚:大寨的经济发展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郭凤莲:现在是我们国家经济转型的时候,大寨的企业也在平稳发展。企业不是“万岁企业”,就像我们山西的煤炭一样,也可能是一阵子高、一阵子低,尤其是我们乡村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不像国家的大企业、骨干企业(底子厚)。
大寨原来靠煤炭,是资源型的大寨,山西的煤炭现在不行了,大寨还能好吗?我们也在转型,大寨也不容易,也在寻找好的项目。大寨的煤矿早在2000年就关了,后边还搞了一段时间的煤炭运输,现在运输也停了。
现在大寨的制衣厂在扩大产业,预计今年二季度正式投产。现在转型是“摸着走”,我还不能给出明确的定位。但大的方向还是农业产业,可以和有条件的地方联合起来做农产品。像大寨核桃露,那是第一个农产品企业,早就发展起来了。
每个老人一年能领1000块零花钱
法晚:大寨有没有老人担心养老问题?
郭凤莲:不存在。我们去年投入了2000多万元,给农民建了新房,集体补助70%,个人掏30%。我们的房子,冬天取暖集体补60%,个人投入40%。老人领国家的养老金一个月六七十元,我们再给他补三百块钱。此外,每个老人每年还有1000块现金零花钱,加上企业分红,一个老人一年也能挣到七八千块,甚至一万元。
法晚:对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会要求他们必须回到大寨吗?
郭凤莲:人才是放开的,对大寨的孩子没想他们必须回到大寨。我的想法是,孩子喜欢什么专业就学什么,有单位把他们留下了,我是为他们骄傲的。村里还会给孩子提供奖学金,他们读完书愿意去哪里都可以。
法晚:大寨的人才需求如何解决?
郭凤莲:人才市场化,我们可以聘任,大量地聘任。我们有大学生村官,企业负责管理的老总都是外面聘任的。文/记者 耿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