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写)一个普米族委员的“家”与“国”

2016-03-13 01:48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两会特写)一个普米族委员的“家”与“国”

“我是一个来自大山里的普米族姑娘。”站在全国政协大会的讲台上,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委员的“80后”茸芭莘那如此开始她的发言。

1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大会发言。茸芭莘那是当天发言的15位委员之一。

家庭:多民族组成

走进人民大会堂,茸芭莘那为家乡“站台”:家乡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怒江,是中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是中国民族数量最多的自治州,也是人口较少民族聚集的一个州。

她也告诉大家:在她的家乡,常常一个家庭成员里就有三四个民族,大的家庭甚至有七八个民族;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由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关系。

“这恰恰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国情的真实写照。”在茸芭莘那心中,有“家”有“国”。

她也忧心家乡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逐渐失衡。两会期间,她曾建议把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

家乡:独龙族由周总理起名

自己来自普米族,茸芭莘那却在发言中用一大半的时间介绍家乡的独龙族。独龙族是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她在发言中提到,2015年1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对大家说,“独龙族这个名字是周(恩来)总理起的”。

2014年4月,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使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的路程从过去的7天缩短到现在的只要两个小时。茸芭莘那说,这是一条让他们走出大山,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近5年,国家启动了对独龙江乡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茸芭莘那说,不少乡亲都装修了新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看着家乡的变化,茸芭莘那感言,“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就没有我家乡的今天”,“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国家:我们的最大认同

眼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不断加大,已成长为一名歌手的茸芭莘那说,这让每个民族都有了信念,都有了梦想。

在茸芭莘那的家乡,居住着20多个民族。茸芭莘那表示,我们虽然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向往,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国家的认同。

短短6分钟的发言,“家”“国”情深;掌声,在人民大会堂响起。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