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分工协作 互融互通惠民生

2016-03-14 04:2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全方位分工协作 互融互通惠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

环球影城中国主题公园有望2022年启动

本报记者范俊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透露,作为京津冀地区体量最大的旅游产业项目,北京环球影城园区内部游乐项目将在今年10月开工建设,项目设计目前已基本就绪。一期工程将于2020年开园。2022年左右,以中国元素为主的二期园区——中国主题公园项目将启动。

北京环球影城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规划占地4平方公里,每年接待游客量预计超过1000万,将在京津冀区域直接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培养一批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环球影城有很强的中心性、辐射性,从旅游规模、体量上将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旅游项目。”段强说。

环球影城周边也将打造密集的交通网络,如八通线南延、7号线东延两条地铁线直接“开进”公园,周边的六环、京哈等公路也有望通过改造增强进入园区的交通可达性。同时,规划中的首都机场至北京新机场联络线,即京津冀城际铁路网中的S6线也距离主题公园不远,联络线出口到园区差不多10分钟路程。

关于环球影城的票价,段强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尤其从上海迪斯尼发布的票价来分析,北京环球影城的票价一般不会超过100美元,大约在80至100美元之间,具体票价还要进一步研究。园区内大部分项目一张门票基本上能通用,但项目收费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体系,比如园区将来会有一个发射式的过山车,这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儿的,像这种受众面较小的项目,就需额外收费。

首旅集团在京津冀区域的另一个布局重点在西北方向。段强介绍说,2022年冬奥会将在延庆和张家口举办,冬季旅游会逐渐升温,首旅将在延庆至张家口这条西北向线路上,开发首旅寒舍、汽车露营地等旅游设施和产品,为京津冀地区越来越多的冰雪休闲旅游人群提供基础的住行等旅游服务。

他说,京津冀旅游协同最重要的就是三地发挥各自旅游资源禀赋,在各自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对接。“一体化不是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情,而是合理布局、统一协调。”

段强建议,建立京津冀旅游协同机制,由三地政府牵头,主要大型旅游企业和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常态化的协调机制。三地还要优化旅游环境,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互相之间的可抵达性。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府参事包景岭:

尽快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法

天津日报记者魏彧李川刘冬梅

“渤海是三面为陆地包围的半封闭海,自然条件使渤海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保护渤海环境关涉渤海区域整体利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府参事包景岭建议,“应尽快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法,从国家层面采取有力措施,相关省市密切配合,形成保护优先、防治并举、科学规划、陆海统筹、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

包景岭介绍,渤海海水交换持续时间长,自净能力差,由于是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区”,污染情况严重,加之过度开发利用使得渤海初级生产力持续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现象显著,局地海域甚至出现海洋荒漠化现象。

“将区域海洋管理引入海洋环境保护实践,有国际成功范例,美国旧金山湾与切萨比克湾、日本濑户内海都为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提供了典型样本。”包景岭建议,“应从立法保护入手,尽快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法和相关实施细则,对渤海地区从事海洋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作出规定。”

“目前渤海海洋环境管理采取‘条块’结合管理模式,不利于渤海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包景岭建议,“有必要设置由国务院直属的渤海管理委员会,协调跨区域、跨部门的管理事项。”

包景岭建议,在规划上,应与国家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组织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流域规划,成为从事渤海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的依据。在环境保护上,应根据渤海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评估结果和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按污染物类别核定渤海纳污总量,严格禁止在渤海海域倾倒含有毒性或有害物质的废弃物,并逐年削减其他无毒废弃物的倾倒总量。在保护渤海自然形态方面,应禁止和限制改变岸线,防止海岸侵蚀,控制围填海的总量与频度,防止和控制采石采砂。应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设立保护区,联合开展生态调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同时采取维持一定入海河流流量等生态修复举措,保护好渤海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

大幅增加京津高校在河北招生计划

河北日报记者王敬照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建议,加快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步伐,推进北京教育资源向河北疏解转移,实现三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去年以来,京津冀三地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但由于三地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真正实现教育的协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高等教育为例,北京有211工程院校26所,985工程院校8所,而河北仅有一所211工程院校。”翟志海代表建议,加大对河北高等教育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

“驻京重点高校本科教育向河北疏解迁移或建立分校,在河北省属骨干大学中选择1-2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协调教育部驻京津直属院校对我省骨干大学进行对口帮扶。”翟志海代表建议,教育部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向河北倾斜,积极引导京冀高校合作办学、统筹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区域优质高教资源的共享水平,缩小京冀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

作为一个生源大省、教育大省,河北学生的负担非常重,高考竞争异常激烈。以2015年为例,在北京平均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人考上北大,而在河北的录取率则是6000比1。翟志海代表建议,大幅增加京津高校在河北的招生计划,逐步实现京津冀三地按统一标准录取考生。

以真诚对接共享互联互通

荆平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着欣欣向荣的城市圈、经济圈,也构建着生机盎然的生活圈、旅游圈,让“山水相连”真正“休戚与共”。

互联互通,旅游先通。过去京津冀三地虽地缘相近,但由于经济发展、资源布局不均衡,旅游合作一直“呼声大、进展缓”,基本处于大家“自己玩自己的、自己吆喝自己的”状态。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之下,在交通等基础设施跨越式建设背景之下,旅游休闲合作成为各方行动最快的领域之一。联合力推精品旅游线路、发放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增开区域性旅游直通车……频出的亮点,迅速积攒了超高人气,赚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使三地愈加产业相连、人员相亲。

京津冀“大旅游”、“大市场”初现雏形,成为深化协同的黏合剂,成为抱团发展、共享红利的生动证明。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舍”而“得”,如何做好“加”和“减”,如何实现“转”与“调”,说到底,还是一个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问题。未来区域旅游扩容提质、共塑品牌,牵涉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很多,但关键之处仍然在于认清“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把三地发展放到一块儿考虑,合理布局,统一协调,最终形成强大的整体竞争力。

心态开放才能融合一体,不同城市“站”准自己的位置,真诚对接,和衷共济,京津冀将最大化区位优势,站在广阔舞台上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