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到八一厂看样片
第一次核试验是在周总理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周总理非常关心拍摄的影片,多次催着要看片子。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周总理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八一厂看样片。当总理看到火球翻滚、蘑菇烟云升腾的镜头时,非常高兴,连声说“拍得好!拍得好!”并指示要很好保管、使用这些资料,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办这件事。
1964年11月2日,在送审的对外宣传照片时,周总理亲自选了4张核试验的照片,并批示:“底片交八一厂各洗大、中、小相片三套准备发表。11月15日,核试验的电影也要搞出来。”周总理还非常重视保密问题,他提出见报的烟云照片要不要露“根”?因为不露“根”底,就不容易判断拍摄点和烟云的距离,也就难以推断烟云的高度等相关的参数。影片初稿编出来后,周总理派专家到八一厂对镜头画面逐一审核,解说词也是总理审定的。
新闻片公演后,又一次引起强烈的反响。观众齐声欢呼:我们有自己的核武器了!美苏核垄断破灭了!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
首次核试验圆满成功后,仅隔了半年多的时间,又相继进行了飞机空投和火箭运载的原子弹试验。这两种方式,给我们拍摄增加了难度,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利用演练的机会,将靶标刻记在三脚架上,以这种简单的方法完成了拍摄任务。
这两次核试验的成功,说明我国核武器小型化已有飞跃的进步,标志着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核武器。随后,解放军一支新的兵种——第二炮兵诞生了。
完成拍摄氢弹的任务
多次核试验的成功,预示着我国第一颗氢弹快响了。我们也在进行着各种准备,迎接它的到来。实践证明我们拍摄核爆炸的宏观场面已有成功的经验,而拍摄微观镜头,就是反映核武器杀伤威力的冲击波、光辐射,还有待突破。说白了就是机器和胶片的防护问题。摄影胶片最怕射线照射,我们的措施是用小块铅砖,垒在机器周围,特别是向爆心的一面。镜头前加了铅玻璃,外层再垒上厚厚的沙袋,很像地堡,也像土地庙。
小型摄影机的来源,是丁翰通、唐泽民同志从废旧退役的大堆机器中挑出来的,这些杂牌货都是战争年代缴获的战利品,经过他们精心整修,都派上了用场。
拍氢弹仍以安装在工号中的机器为主,数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分段、接力的拍法,明确了每台机器的任务。拍火球依靠高速摄影机,只有它才能满足视觉的要求。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这次拍摄获丰收,安装的摄影机,都拍到各具特色的画面,特别是高速机器所拍镜头,专家、领导看后赞不绝口,因为那些镜头是肉眼看不到的。火球、蘑菇烟云与原子弹比,更是大显风采,受到好评。地堡、土地庙里机器所拍镜头更受欢迎,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冲击波摧毁飞机、舰船、大炮、坦克的过程,看到了光辐射过后帐篷燃烧、房屋夷为平地的实况。还有一组画面,证明地形、地物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如土坎上下、涵洞里外动物的对比,暴露在外的都受到严重伤害,而土坎下、涵洞里的动物都安然无恙。另外光辐射对物体的颜色的效应对比,说明深浅程度不同,受到的破坏情况也大不相同,特别是白色物体有明显的防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