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轮强降雨下城市内涝:“汽车变‘潜艇’,马路成‘河道’”(2)

2016-06-16 01:11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数轮强降雨下城市内涝:“汽车变‘潜艇’,马路成‘河道’”

  6月1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县城积水的街道上,市民乘船出行。连日来,湖南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境内部分河流超出警戒水位。据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14日起至16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将有大暴雨,局地雨量或将突破历史极值。新华社发(何红福 摄)

9公里排水管网排水要跑4小时

每年雨季来临,从沿海到内陆,从北方到南方,多地中小城市饱受内涝之困、积水之患。梳理内涝成灾原因,可以发现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既有历史投入旧账,也有管护应急短板。

不可否认,暴雨是城市内涝发生的最直接诱因。但是城市下水管道破损失效,城市建设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城市应急管理临时抱佛脚、部门单打独斗应急等人为因素不容忽视。

南昌市城市排水管理处副处长熊建国说,老城区主干下水管道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不少管道已满使用年限,部分管道早已超期服役,且破损失效严重。同时,南昌老城区排水管道布局也不尽合理,城区离排水口最远地方的雨水要通过9公里左右的排水管网,4个小时才能排入赣江,大大降低了排水效率。

江西省赣县城管局市政所长周平则认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里子”的设计、管护,赶不上面上迅速拓宽的步子。有专家指出,当前国内城市公共设施的地上和地下投入比例通常在7:3到6:4之间,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地上和地下的比重几乎达到1︰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胜辉指出,在城市开发的大趋势下,土地利用方式发生结构性改变,绿地、水体等天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中部某省拥有百亩以上的湖泊1332个。近几十年来,由于围湖造田、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百亩以上的湖泊已减少到700多个。

应急处置不力也是导致内涝发生的重要原因。6月1日的强降雨中,武汉市启动了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紧急调度会上,武汉市一领导直言,预案标准高,但应急反应慢,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

“建设”与“管理”一个不能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3个。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城市内涝为代表的种种“城市病”给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有业内人士表示,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上求快、求大,圈地盖房,陷入“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城市管网系统负担越来越重。有数据显示,全国有300多座城市的防洪标准不达标,其中70%以上城市排涝能力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90%的老城区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下限。

江西赣州市北部某县市政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14日的强降雨下,县城新建成不久的高速公路入口路段出现较大面积积水,主要是因为施工时排水管道留下大量建筑垃圾。市政公司作为养护单位,当时要求施工单位予以清除未果,此次强降雨来临,建筑垃圾堵塞排水管道,形成路面积水。

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专家李建平等受访专家指出,城市防洪防涝应急处置过程中往往涉及市政、交通、城市管理等多个层面、多个部门,各部门应急职能和资源分散,一旦出现大暴雨部门协调难,信息很难共享,难以形成合力。

李建平认为,城市防涝减灾是系统工程,仅靠一个或数个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完成,要集成多个部门力量,形成综合性系统方案,构建统一应急反应和指挥平台,实现治理与应对的综合有效性。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转变发展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下雨不怕内涝,城市不再看“海”,要实现这一面貌,城市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