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沂蒙精神"提升临沂城市软实力

2016-06-24 10:36 大众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当代“沂蒙精神”提升临沂城市软实力

6月23日,“纪念建党95周年 首都网络媒体沂蒙革命老区行”代表团成员刚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被眼前的一组名为“力量”的群雕所吸引。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自2013年4月26日开馆以来,沂蒙革命纪念馆累计接待团体近千余批次,接待群众近十万人次。沂蒙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团体与群众学习红色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

地上一层主要用于沂蒙精神研究、党史陈列、红色影视教育、临时展厅;二层主要用于沂蒙革命历史展览,三层主要用于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展览。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图为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武器。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图为沂蒙革命纪念馆陈列的蜡像雕塑,再现村民民主选举大会现场。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大众网临沂6月23日讯(记者 郭豪 孙杰)在一座城市里,市民的精神品质往往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由此决定了城市的软实力。在临沂老区,这里的人们从来不缺这样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沂蒙精神。23日上午,首都网媒沂蒙革命老区行代表团来到沂蒙革命纪念馆参观,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嫂明德英,到现在的拥军模范朱呈镕,“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被一代代老区人民薪火相传,成为提升临沂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

85辆装满粮食物资的小推车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着,每一位推着它的百姓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23日上午,纪念建党95周年首都网媒沂蒙革命老区行代表团刚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就被眼前的一组名为“力量”的群雕所吸引。纪念馆内的一首打油诗,鲜活地表现出沂蒙军民的鱼水深情。“朔风吹寒屋,血衣刺心骨。新嫂取新被,洗拆忙翁故。夕阳西山落,温暖如新初。一碗鸡蛋汤,情深透肺腑。”

眼前的这些仅是革命时期沂蒙精神的一个缩影。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460万人中有20万人参军入伍,100多万人次参战支前。在这些人当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动参模范梁怀玉、拥军模范王步荣、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沂蒙六姐妹等等,正是军民水乳交融和生死与共,铸就了沂蒙精神。

“以前只知道临沂是革命老区,这次来参观了解后,发现临沂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革命时期形成的‘沂蒙精神’,在新时期转换成发展软实力,给沂蒙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气质,我感到很佩服。”在参观完沂蒙革命纪念馆后,代表团成员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国际智库主任邹明感慨万千。

代表团成员们表示,当代的沂蒙精神依然在老区人民之间代代相传。临危受命,从濒危小厂发展成庞大制药集团的赵志全;300多次走访慰问部队、送鞋垫3万多双、送水饺600多吨、带领下岗女工创业成功的朱呈镕;从机械维修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集团掌舵人的张义华;从摆地摊卖水墨的小商贩到拥有千万资产的成功商人宋连胜……这些临沂当代的模范人物身上,从骨子里透出切切实实地沂蒙精神。

2011年,临沂市以全国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跻身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到 2015年2月28日, 临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从江北第一商城到历史文化名城,再到山水生态城,沂蒙精神已成为这座城市提升软实力的力量源泉,而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也让“红色临沂”激发出更多的活力。

责任编辑:武子豪(QN00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