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府悲欢:段祺瑞因对弈失败资助吴清源(2)

2016-07-19 11:11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段府悲欢:段祺瑞因对弈失败资助吴清源

3

“贵族学校”未见效

1906年6月, 铁狮子胡同清朝陆军部下的贵胄学堂开始招生。所谓“招生”,其实不是考试选拔,而是“保送入学”。这所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只招收满蒙宗室子弟,包括极少数的汉人学员,他们都是有爵位的汉族大员后代。如果没有这种血缘关系,即使是才华过人,也没有入学资格。所以陆军贵胄学堂的大院里,便有过我们所熟知的醇亲王载沣、多罗贝勒载涛等王公贵族的身影。

贵胄学堂分为陆军贵胄学堂和贵胄法政学堂,后者位于煤渣胡同,校史很短,故知名度不高。清政府开办贵胄学堂的目的是在满清宗室内培养一批可信任的西洋化新式军官,并夺回渐渐转移到汉人手中的军权,挽救大清国的命运。

但是贵胄学堂开办后的结果远不如清朝统治者们想象的那么好。由于八旗子弟的“纨绔不羁”,学员们根本不好好学习讨论军国大事,整日在学堂里吃喝享乐,吃一顿饭要花七八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六百余元),可见学堂内奢侈腐化、攀比之风蔓延。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学员们课上不仅不好好听讲,还在课上唱京戏。

另一件在学堂里比较流行的事便是讲鬼故事,学员们每天无所事事,就互相讲鬼故事来消磨时间。“铁1号”大院儿里闹鬼的传闻逐渐传开了,其实这“鬼”,就是贵族子弟们“讲”出来的。

辛亥武昌起义之后,陆军贵胄学堂也就随满清政权覆灭而停办。贵胄学堂没有达到培养出挽救满清将倾大厦的“救世之才”,反而成了末代王公贵族们的游乐场和后花园。而且贵胄学堂招收学员只凭血缘,也引起了汉族大臣的不满。从而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将清朝进一步推向了灭亡。

4

北洋“六不总理”引发学生惨案

辛亥革命后,清廷退位。1912年,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1912年8月,孙中山经由天津到达北京,袁世凯临时把总统府迁到铁狮子胡同。

1924年,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任临时执政,代总理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也将执政府放在了“铁1号”,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被誉为“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在当时拥有较高的威望。袁世凯的养女是段祺瑞的妻子,段祺瑞也算得上是袁世凯的嫡系将领,但在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极力反对,尽管被袁世凯撤去了陆军总长的职务,他也没有丝毫后悔。

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负责去和袁世凯指定的下任总统黎元洪交接,而段祺瑞一直对黎元洪很有意见,段祺瑞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交接时愣是瞪着黎元洪瞪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最后抬腿就走,留下黎元洪一个人吓得不轻。

段祺瑞生活中“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而段祺瑞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将姨太太嫁人的故事。段祺瑞在得知姨太太已有心上人后,便像嫁女儿一样把他的这位姨太太嫁到了她的情人家,也算圆了姨太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梦。

段祺瑞不抽大烟、不酗酒、不聚赌,只有个清雅的爱好,便是下围棋。他每日早饭前必下一盘,天长日久,棋艺自然高超。当时11岁的“围棋天才”吴清源常出入段祺瑞门下。据说有一次段祺瑞要和吴清源下棋,段祺瑞还很有风度地让了吴清源两步祺,年少的吴清源也没给他留面子,把段祺瑞杀得大败。这预料之外的失败,让“输不起”的段祺瑞生了一天气,不肯见人,不过,之后他反而每月资助吴清源一百大洋学费。多年之后,吴清源与段祺瑞的再一次对弈中,吴清源礼貌性地“小败”。

但是1926年3月发生的一起血案,成为段祺瑞政治生涯的转折。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军警与为拒绝“八国通牒”(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联合英美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而前来请愿的青年学生们,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口发生了武力冲突,酿成了举国哀恸的“三·一八惨案”,惨案造成了共47人死难,200余人受伤。

虽然有说法指出,段祺瑞当天并不在执政府里,开枪的命令也不是他下的,但是“三·一八惨案”造成的极大影响,使得段祺瑞于当年4月下台,此后他回到天津。1936年11月,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5

日军在水牢关押爱国人士

如今繁华的张自忠路大街上除了一块写着“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的石碑外,已找不到当年血雨腥风的痕迹,不过人们依然不会忘记曾经的历史。每年3月18日,总会有人将几朵菊花轻轻摆放在纪念碑前,遥祭当年的英魂。曾经满是弹痕的影壁墙,如今也早已被重新粉刷填补,静静立在马路对面,望着段府的大门,怀念着当年爱国学生们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身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这里曾作为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和特务机关“兴亚院”,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次就驻扎在这里,任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日军在后配楼的地下水牢里曾经关押和杀害过许多爱国志士。如今从后配楼半地下的铁栅栏窗向里望去,迎着地下扑面而来的潮气还可以看到地下水牢沉重的石门和牢房里的构造。

听住在这里的老人说,他们年轻时还组织过“水牢探险”,许多女同志吓得不敢进去。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也曾进到过地下水牢里,其间通道错综复杂,阴森可怖,行进间还不时能看到野猫的尸骨。此时,牢中爱国志士们宁死不屈与敌寇抗争的面孔浮现在我们面前,那是民族的伤疤,永不能忘的伤疤。

后来,“铁1号”改用作中国人民大学校舍。1978年,主楼归属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后配楼为人民大学教职工家属居住,东院楼群则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我爷爷生前毕业且任教于人大历史系,所以我从小长在这满是历史韵味的老府邸里生活。有时候会想,住在这样一个可谓是半部清朝和民国史的地方,是何其的幸运。

1995年姜文导演拍摄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男女主角生活的“部队大院”取景地,便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在黄昏下的西洋楼间,主人公手拿搪瓷缸在漆皮掉落的老桌前度过的梦呓般的岁月,成了不少人追忆青春的载体。

如今的“铁1号”大院儿已不再是常人无法踏足的机密要地,社科院研究员来来往往,谈笑风生;保安与看门的大叔坐在残存的琉璃瓦造就的阴凉下饮茶唠嗑;夏日傍晚,大院儿里的老人们手拿蒲扇,抚着古老的砖石,在浓郁的花香中回忆着年轻时的岁月……(张爱一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