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走过的贵州,如今造桥技能已“满点”

2016-09-15 01:59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红军长征走过的贵州,如今造桥技能已“满点”

提起贵州,人们总会想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七山二水一分田”,80多年前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是靠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翻山越岭,跋涉在一条条山中小径、泥泞道路上,走出了长征的胜利。图为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茶山关渡口。

时光荏苒,当初红军走过的地方如今已经天堑变通途,贵州不仅建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更是将造桥技能“修炼”到满点。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随小编的镜头来看看吧。图为今天的乌江特大桥(图片来源网络)。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召开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向贵州进军的正确主张,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毛主席还在黎平写下了著名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当年在黎平驻扎的红军发现八舟河(当时名为亮江)上的简易木桥已非常破旧,难以通行,遂马上进行整修。几天后,一座高3米,宽1.3米的木桥修建完成,解决了附近上百个村寨苗族村民的出门难题。为纪念红军的义举,他们把这座木桥命名为“红军桥”。

在当时,黎平红军桥解决了村民出行的大问题。80多年后,今天黎平的交通状况画风是这样的。图为贵广高铁穿过侗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1934年12月31日到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猴场召开的猴场会议实际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被周恩来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图为猴场会议纪念馆。

81年后的2015年12月,位于瓮安和开阳交界处、全长1130米、高406米、耗资15.4亿元的贵瓮高速清水河大桥横空出世,有德国媒体惊呼它“高于德国所有的建筑”,“中国人无所不能,短短2年时间便建成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在“红色之都”、遵义会议的举办地遵义,80年前后的交通状况对比也令人惊叹。图为1935年1月9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遵义人民聚集在丰乐桥(今迎红桥)头迎接红军进城。

80年后,这座遵义县龙坑立交桥由8座大桥组成,全长近12公里,为贵州最大的3层互通式立交,是连通杭瑞、兰海高速的“大动脉”。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