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年:红军过彝区 为何没做“石达开第二”?

2016-09-21 15:07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红军过彝区 为何没做“石达开第二”?

彝海结盟

红军进入彝族居住区后,冷枪、弓箭夹杂着袭来。簌簌地,一群手持土枪长矛的彝人把红军先遣队围住。双方对峙的气氛愈发紧张,红军却不轻举妄动。直到彝人开始扒红军战士的衣服,他们压抑的怒火再难控制,伸手摸向佩枪。这时,又传来指导员的命令:“不许开枪!”

蒋介石曾以为,红军走进彝区后,必然复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悲剧。然而历史证明,红军不仅没成为“石达开第二”,还在彝海边开创一段佳话。

太平天国的悲剧

自古以来,前往大渡河的商客只知大路,不知小路。因为小路不仅崎岖难行,荒蛮、神秘的彝区,也从不欢迎不请自来的陌生访客。

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滇入川。为过大渡河,他买通了彝族头人,率军到达安顺场渡口。渡口三面临山,一面临河,石达开没有任何回旋余地。此时彝族头人叛变,配合清军将四万名农民起义军紧紧包围。 

湍急的河水和清军的阻击,让石达开心如刀绞,却奈何不得。山洪暴发导致大渡河涨水后,太平天国的失败宿命再无逆转余地。

史书记载,农民军弹尽粮绝,大渡河“浮尸弊流而下者以万计余”。为避免全军覆没,石达开“舍命以全三军”。他命人将妻妾扔入河中后径直走向清营。被俘后,石达开被处以凌迟极刑,他的部下也未获赦免,在放下武器后被全部杀死。

红军布告温暖彝人

语言不通是进入彝区的首要大障碍,其次,彝区地广人稀,上百里山路找不到一个村寨。在彝族内部,分为黑彝和白彝,黑彝是纯粹血统,彝族上层。白彝是彝汉混血,彝族下层。国民党长期奉行民族歧视政策,迫以苛捐杂税,造成彝汉长期对立。

另外,彝区更处在奴隶制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在凉山没有统一的政权,却由三个形似“独立王国”的黑彝家支(果基、老伍、罗洪)分割统治,彝族内部等级制度森严,他们性情强悍,械斗不断。

但红军毕竟不是太平天国的农民军,而是纪律严明、身负崇高使命的顽强之师。它既有虎的勇猛,也有猴的机智。

毛泽东分析,石达开之所以失败,是没有处理好部队与彝人的关系。他吩咐刘伯承:红军过彝区不是打仗开路,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红军进入冕宁后,迅速在城中贴出《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以156个字的犀利词句,交代了彝汉平等、彝汉友好、帮助彝人建立政府的中心思想。彝人不敢想象“当家做主”,更听不懂“彝汉平等”,红军就把两根竹子砍了,砍成一样高。

进入彝区前,红军派小部队佯装主力,沿大路行进迷惑敌人,另外派出先遣工兵连向彝区小路突进,并特意做出政治动员——谁开枪,就是违反军纪。

彝海边的歃血为盟

进入彝区后,先遣工兵连迅速被彝人包围。战士不能反抗,只能让向导不断用彝语宣传民族政策。不过随后他们发现,几个侦察连的同志,正带着一个彝人往回走。原来,黑彝果基家支头人果基小叶丹可以听懂汉语,听到红军宣传后,他派出了沙马尔格,一个同样懂汉语,善于辞令的彝族毕摩(祭司)。

沙马尔格和红军群众工作队接触后,得知红军为穷人打天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军阀,红军只是借路,不会侵犯彝族同胞。他把可以和红军交好的消息带给了小叶丹。

于是果基家支的聚居区彝海旁边,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刘伯承是四川人,对云贵川的少数民族习俗很了解。彝族谚语说:“一个奴隶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杯酒”。彝族一杯酒能解千般仇,一杯酒能结一生友。

小叶丹吩咐找来一只鸡,但没找到酒。刘伯承从警卫员腰间取下两个瓷盅,到彝海里舀来两盅水。“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边结为兄弟,若不守信,如同此鸡”。沙马尔格将鸡杀死,让二人饮下血酒。刘伯承随即将佩枪送给小叶丹,小叶丹则回赠了他的坐骑大黑骡子。

当日晚间,红军司令部设下晚宴,赠与“中国夷(彝)民红军果基家支队”队旗和步枪。从此,红军有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

次日,小叶丹安排弟弟带着数十名娃子护送红军到筲箕湾。七天七夜,红军过彝区再未受到阻拦。

补白

小叶丹之孙沈建国

“爷爷走后,奶奶誓死保护那面旗”

西昌市繁华的街头,矗立着刘伯承与小叶丹结拜的雕塑。然而,小叶丹相貌如何,却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不过小叶丹英勇的事迹一直在传颂——红军走后,白色恐怖笼罩彝区。一名留下的红军政委带领着沽鸡支队,联合其他家支的彝族战士反对国民党阶级压迫,小叶丹跟着奋战五年。1941年,反动军阀抓住了红军政委,并要追究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的所谓“罪责”。小叶丹倾尽家财,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作为罚款,但誓死不交出红军授予他的队旗。1942年,这位彝族英雄死于国民党挑起的一场彝族械斗。

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回忆说:“爷爷死后,奶奶保管着红旗,那时国民党总来搜查,奶奶把旗子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一直穿在身上。”1950年解放西昌时,刘伯承曾下令第一个找到小叶丹,要把他护送到重庆。但当梁文英(六十二军一八四师政委)带着嘱托打下西昌时,他才得知,小叶丹早已去世。

“1950年春,我奶奶在彝海见到了解放军,她喜极而泣,当场把旗子交了出来,旗在,人在。”沈建国说,之后他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看到那面红旗时当场流泪。

一米八的身高、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眼神,从沈建国身上,仿佛能看到他祖辈骁勇善战的身影。回忆80年前的彝海结盟,沈建国最佩服爷爷的勇气,“那时候彝汉对立,爷爷不希望后代延续仇恨,即便想到红军走后,肯定招来国民党报复,但他依然坚定地和红军结盟。那个年代,彝区极度闭塞。爷爷他们对外界几乎没有了解,更不知道什么共产党、什么是革命,但他做出那个决定,肯定经过了考虑,主要是想到这支队伍可信,红军解放中国的承诺一定能实现,最后,真的实现了。” (记者 张骁)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