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颉岭村的最“牛”致富路

2016-09-22 11:4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颉岭村村委会主任马文成采用先进的肉牛饲养方法,是村里科学养殖的典范。图为他饲养的牛。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 摄

9月2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甘肃采访团来到甘肃省平凉市颉岭村,颉岭村村委会主任马文成采用先进的肉牛饲养方法,是村里科学养殖的典范。图为马文成饲养的牛。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摄

千龙网甘肃平凉9月22日讯(记者 马文娟)“鞭杆、水鞋、破棉袄”,这是过去颉岭村群众的真实写照。颉岭村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南部阴湿林缘区,是回汉民族杂居村,自然条件落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近十几年来,随着养牛产业的发展,颉岭村村民慢慢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一改变,离不开村委会主任马文成。

颉岭村素有肉牛养殖的传统,但是人畜不分、粗放散养,严重阻碍了肉牛养殖的发展前景。马文成认识到了这一点,2000年,他贷款2万元,利用外出养牛羊的经验,在自家屋后率先建成两间砖木式养牛暖棚,并主动邀请乡畜牧站工作人员,对科学饲养肉牛进行了现场指导,引进西门达尔良种基础母牛4头,尝试堆贮玉米秸秆喂养,饲料改进方面进行尝试,当年,马文成的养殖收益达到10000元,养牛实现了大丰收,成了村里科学养殖的典范。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马文成逐户动员,帮助养殖户筹资,倡导人畜分离、暖棚圈养的科学饲养方式,规划集中养殖小区3处,建成单列式牛棚60座,配齐青贮池、看管房、消毒室等附属设施,使群众肉牛养殖实现了从传统粗放散养到规模科学养殖的转变。

如今在颉岭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十几头肉牛,最少的也有四五头,每头牛的收入能达到8000元左右。肉牛产业成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极大提高了群众的产业收益。

颉岭村位于群山之中,养殖业搞起来了,四周大好的条件也不能浪费。

马文成带头把全村的杂树、效益低的林木伐去,在房前屋后、“三边四荒”地种上核桃树、山毛桃树、杏树等1万多棵。同时,对迁出区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大户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种植山毛桃800亩,计划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增收路子。同时,对安置点周边实行无缝隙绿化,栽植油松、云杉等各类绿化苗木6万多株,做到生态建设同跟进。如今颉岭村肉牛育肥了,林里有鸟了,路面硬化了,颉岭村整个变了样。

房好了,路通了,电来了、水清了,但是群众的腰包依然没有鼓起来。对此,马文成倍受煎熬,经过和村委其他班子成员反复商议后,他决定带领群众实现“走出去”的路子,切实拓宽致富门路。经过多处奔走协调,颉岭村率先在全乡建成电子商务站和金融服务点。

马文成还发动村民马文义、秦玉成等人率先在颉岭村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现代营销模式,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群众把土蜂蜜、土鸡蛋、优质牛肉等土特产品推销出去,实现了经济效益大发展,2015年全村脱贫65户2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77%,实现了整体脱贫,也吸引了周边的群众纷纷前来取经探宝。

责任编辑:王丹(QJ0014)  作者:马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