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回答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
2017-10-16 07:31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回答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

2014,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半个中国的人们在与雾霾的拉锯战中迎来了马年新春。

包括北京在内的中东部数十个城市,都被拉进“褐红”系列——最严重的污染预警等级,部分地区能见度甚至不足2公里。当年1月,号称“史上最严”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获人代会高票通过。代表的表决票凸显了全市人民治理污染的强烈愿望。

然而,雾霾只是外在表象。迈入新世纪的北京,人口增长呈现为一条高昂的曲线,城市繁华前所未有,面临的困扰亦前所未有,雾霾凶猛、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当人们心情复杂地关注各种“大城市病”时,也开始思考所有这些症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思想的力量,总能穿透迷雾,标定前行的方向。就在这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总书记一语道破首都发展中矛盾的根源: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一个从时代要求和问题导向出发的科学战略,也由此成为城市发展蓝图的起笔落墨之处。

时至势成,纲举目张。三年多来,从燕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一场打破地域藩篱、谋划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踏波逐浪、御风而行。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将首都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发展大棋局中,总书记的战略思考与构想在京华大地逐渐变为现实。

2017年2月,又一个早春,总书记再次来到北京,视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此次视察,总书记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

谆谆嘱托重若千钧,浓浓关怀情深似海。总书记三年之内两次视察北京,为北京全市人民激励奋进、砥砺前行增添了强大动力。

肇始于春天的故事,不断抒写新的篇章。

大国之都

每座城市,都从历史中走来。

“初为蓟。及辽代,建燕京。金朝继起,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始终因“都”而立、因“都”而兴。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要摆脱贫弱落后,最重要的任务是快速实现工业化。曾经连颗钉子都不制造的消费城市北京,迅速向生产城市转变,追求“浓烟滚滚、机器轰鸣”。

长河东去,物换星移。今天,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大国之都也从当初“只有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有路灯,出了西直门还有狼出没”的陈旧古都,成长为有着21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成区面积在中国大城市中居第一位。

与国家发展脚步相伴,北京集中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政治、文化、医疗、教育、科技、金融……

发展如征途,治国如弈棋。善弈者既取势又取实。

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世界,国际格局深入调整,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这是势;

中国的战略机遇,已从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这是势;

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这是势;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解决“城市病”的路子,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势。

历史方位与责任担当,再次深刻地影响着北京的走向。

建首善自京师始。首都的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大历史观来谋划首都发展,完成好中央交给北京的重要任务,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是历史的使命,这是时代的课题。

大城之变

在2014年2月那次视察中,总书记第一站选择的就是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他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要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总书记观看了浓缩北京建城史、建都史、建设史的专题片和城市规划模型,认真了解北京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发展变化,并不时询问百姓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生活状况。

总书记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一枝一叶总关情。玉河旁的雨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是老北京的大杂院区。在看完规划馆后,总书记又来到这里“看望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在雨儿胡同的牌坊下,总书记说:“我就是在这一片儿长大的,小时候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到什刹海去滑冰。”沿着弯曲狭窄的通道,走进胡同人家,总书记和居民亲密接触、嘘寒问暖:“每家每户是不是都安上了水管子”“换煤气罐的地方远不远”,听罢居民希望改善现在生活环境,“住了半辈子不想拆走”的想法,总书记感言,“我能体会大家的心情,难舍乡情,留住乡愁留住根。”

细察市情、实探民生,总书记对首都工作的重视关切,源自一位大国领袖的战略思考,也饱含一位“老北京”的深厚情怀。

然而,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留住乡愁留住根”,对于今日的特大型城市北京来说,绝非易事。

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从空中俯瞰记录北京30年来的发展史,你会看到一个从三环、四环到五环、六环,城区面积不断扩张的城市;一个从800万、1000万到1500万、2100万,人口不断激增的城市;一个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水、能源、土地逐渐短缺,交通日益拥堵,污染日渐加重的城市。

犹如硬币之两面,在聚集资源求增长中快速发展的北京,也出现了显而易见的问题。巨大的人口规模,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推高了城市运行成本,加重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任务。蓝天难现、繁星无影、拥堵难行,不仅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也影响了首都功能的发挥,损害了中国形象、首都形象。

以水资源为例,2016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为161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比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还差很多。而在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城市里,人口却接近“天花板”,核心区人口密度超过2.3万人/平方公里。

过犹不及,失焦则乱。任何城市的资源禀赋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搞。对于遭遇资源环境容量“天花板”的北京而言,简单的功能聚集,很难再“堆”出城市发展。如果仍是抱着老目标、守着老机制、继续走老路,必然难以为继。

“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像一则越来越复杂、动态和多元的运算题,乘除加减、正负判断,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都”的定位上来,围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展开。

把“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掰开来看,政治中心主要是做好服务保障,努力创造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文化中心着重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建设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需要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的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机制;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则要求北京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形成“三城一区”新局面,构筑发展新高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都”的功能与谋划“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四个中心’就是首都功能,首都发展就是‘四个中心’功能的发展。”这是新时期北京发展最重要的认识论。

大道之行

治城如治水,宜疏而忌堵。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后,北京开始由“聚”到“疏”的转身,发展逻辑从做“加法”切换到做“减法”。

2014年7月,北京以“负面清单”方式出台全国首张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分之一的产业全市禁限。

一年后,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比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负面清单”实施以来,北京工商登记环节直接“卡掉”的业务数量累计达1.7万件。

“减法”,不仅针对增量,同样指向存量。三年多来,北京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433家、疏解物流中心71个。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期间,“动批”面积最大、商户最多的世纪天乐市场正式闭市。至此,曾以弹丸之地聚集12家市场,日均客流量高达六七万人次的“动批”商圈内仅剩两家市场。而它们,也都将于今年年内作别。此前的8月31日,在京城驰名18年之久的小商品零售批发市场阜成门万通商城也已退出历史舞台。

像外科手术一般的“减法”,痛撤“家底”,触动“奶酪”。如何克服“舍不得”情结,打消“一疏就退”的焦虑,考验着全市党员干部的认识和本领。就此,市委在全市上下反复统一思想,解释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干什么。

凡事不破不立。疏,不是要限制北京的发展,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引导大家不纠结于量的扩张,立足于质的提高。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

低端产业撤出后腾出来的空间,正逐渐被“高精尖”项目填补。三年多来,北京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新设立企业数显著下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金融、文化和科技类企业新设企业数显著增长——一降一增,折射出产业结构的此消彼长。

在产业调控、功能疏解的背景下,2017年上半年,北京经济还保持了6.8%的增长,无疑是对“瘦身健体”“有所为有所不为”辩证法的生动注解。

从北京的空间尺度看,2100万人口拥挤在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而京津冀地区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宽广腹地。

而且长期以来,京畿大地上“发达的中心”与“落后的腹地”并存,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不同规模城市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

这既是全国诸多城市群的通病,也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缩影。

总书记指出:“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如果三地各自内部调整,只能是小循环;而搞好“大挪移”,有效互通互补互动,对三地转方式、调结构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书记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只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避免北京的“虹吸效应”,发挥北京的“辐射作用”。

北京曾经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疏解了,年产整车30万辆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在河北沧州已投产一年;北京工业的象征——首钢疏解了,首钢京唐二期项目已启动……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三地协同,功能互补,各方都拓展了发展战略空间。

龙衮九章,但挚一领。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一年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告别“单中心聚焦、摊大饼发展”的发展模式,“一核”辐射“两翼”齐飞,是对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成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不朽之城》和《未来北京》两部专题片交替放映,沧桑巨变之感,在今昔对比中油然而生。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是总书记以透视历史、洞悉未来的深邃眼光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它也是关系北京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首都样本、做好“四个服务”的根本性问题。

北京,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用行动回答这个“时代之问”。

最好的答案,实实在在地写在火热的京畿大地上,写在人民的生动实践里。

让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作者:毛颖颖 崔文佳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