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中国梦·践行者】扶贫从“零岁”开始 立足传统搞创新 村民展愁容指着远方话未来

2018-04-15 14:34 未来网

来源标题:扶贫从“零岁”开始 立足传统搞创新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海棠园村,村委会后面的山坡上,第一书记于晓磊曾经在这里满脸愁容地眺望远方的大山,思索着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海棠园村隶属的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中央办公厅定点帮扶县。宁陕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像海棠园村这样自然条件较差的中高山区,更是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脱贫攻坚这场恶仗,宁陕县县委书记张益民却是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宁陕县全力落实“八个一批”脱贫措施,推进分类施策,精准到户到人。计划2018年退出29个村、脱贫4003人,2019年退出5个村、脱贫5025人,实现整县2019年脱贫摘帽,确保2020年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如此信心满满,宁陕的脱贫攻坚是如何开展的?

麻将室变身幼儿养育中心,扶贫从“零”开始

“这个是什么啊,是兔子,兔子吃什么啊”、“吃胡萝卜”。在宁陕海莲村的一间6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不时传出孩子们互动的声音。但是这里并不是幼儿园,而是村里的“幼儿养育中心”。

你可能更想不到的是,这间房子,以前是村里的麻将室。每到农闲时,许多年轻妈妈和奶奶们就会带上孩子来这里,大人打麻将,孩子则在一旁看着。

扶贫要先扶智,宁陕是全国为数不多实现15年义务教育的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幼儿园和小学的入学率都达到了100%,年轻妈妈离家打工的比例也相对低许多,但即便是这样,宁陕县却几乎没有名牌大学生。

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也常常反思这个问题:硬件配套上去了,整个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也上去了,可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跟上去,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在经过详细调研后,张益民发现当地人一方面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另一方面对于0-3岁的孩子却普遍不知道怎么教,且也没有在认知上把这个时段的教育和教育投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大多数贫困乡村的令一个现实是,孩子一出生就丢给老人“随便带带,健康就好”,大人则离乡背井外出打工,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0-3岁的孩子往往缺失父母的陪伴,造成儿童早期认知能力发展滞后。

在这种背景下,“养育未来”项目应运而生,“养育未来”是一个探索中国贫困地区0-3岁孩子早期发展的公益项目,促进贫困地区婴幼儿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的发展。由政府主导,提供场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所、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等机构则负责选址、养育师的培训等。随后阿里巴巴等企业注入脱贫基金,“养育未来”项目在当地迅速展开。

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会副主席彭蕾说:“整个过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像十九大报告说的脱贫需要整个社会力量资源。今天,包括研究机构、政府和协会、像我们这样企业,甚至作为个人都参与进来了,我觉得这些力量的参与特别重要。”

海莲村的这间养育中心正是“养育未来”公益项目的一部分。胡晓柯则是这间养育中心的养育师。在未来网记者与胡晓珂交谈时,有个小娃娃举着本《我会数一数》跌跌撞撞扑到胡晓珂身边,粘着她讲书。这是这间养育中心里胡晓珂最花心思的娃——阳阳,阳阳今年2岁零8个月。半年前孩子刚来中心时,不讲话。只会哭叫和打人。想要什么玩具,直接把别的孩子推到,抢过来。“这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奶奶带大的,家里还有个姐姐,什么都让着他。”胡晓珂叮嘱洋洋的奶奶要每天来中心,半年时间,洋洋不仅学会了如何和同龄人相处,还已经能够说出简单的词语。

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高兴地告诉未来网记者,“‘养育未来’培养出的这代娃娃,有可能成为宁陕人口素质提升的转折点。人口素质提高了,贫困落后的局面才能有转机。”

另外,“养育未来”的宁陕模式一旦被证明可行,将推动国家在全国做普惠投入,整合更多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一起推动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白加黑”将不复存在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在宁陕这样的山区里,路,更像是一条生命线。

“现在走的这个路,包括镇上到村上的主路,之前是没有的,都是肩扛背驮。”海棠园村第一书记告诉记者,没通路之前,扶贫工作无法开展。在扶贫资金的帮助下,现在村里路通了,致富的路也通了。

道路通了,生活住宿条件也要改善。“海棠园村有8个组,而且分布很分散。以前住在山顶上有一户人家,山下的村干部去看他,早上出发,中午才上了山。然后往回赶,等到下山天就黑了”。于晓磊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村里要开村民会议,由于道路太远,人根本来不齐”。

于晓磊还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住的房子是“白加黑”。房子大都很破旧,根本没有厨房。当地人冬天要熏腊肉,就直接在屋里地上挖个坑,坑里放一些木材,产生的黑烟直接把墙壁都给熏黑了,所以房子变成了“白加黑”。

为了改善住宿条件,当地实施集中搬迁计划,改善住宿条件,村民都将集中到一起。“白加黑”的房子,人总也到不齐的村民会议都将不复存在。

打造“321”传统产业脱贫模式,旅游产业稳步走

“这板栗是当地野生的,非常好吃,保证你吃了还想吃”,刚刚到达宁陕县海棠园村,于晓磊就拿出当地产的板栗,要让记者尝一尝。

据于晓磊介绍,宁陕县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2%,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金钱豹、林麝六大国宝齐聚。

利用先天优势,在产业脱贫方面,宁陕县集中发展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农产品种植四大产业,出台了园区认定、合作社评选、产业奖补等系列办法,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脱贫产业奖补。狠抓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实现11个镇40个贫困村市场主体全覆盖。此外还引进了食用菌分拣和魔芋、核桃、板栗加工等设备和技术,猪苓、天麻等加工项目落户工业园区。

在海棠园村,产业脱贫具体总结起来则是“321”。3个专业合作社、2个市场主体、1家村级经济公司。3个合作社分别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蜂养殖合作社、养猪合作社。2个市场主体,一个是林麝养殖的市场主体,一个是林上种板栗核桃,林下种中药材,林中养蜂的多重产业主体。1个村级经济公司,承接一定的政府资金,比如海棠园村把集体的钱投到林麝养殖里面,年底按照股权,村民们都能拿到不少的分红。

除了传统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目前宁陕有一个4A级景区,一个3A级景区,此外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景区。

县委书记张益民告诉记者,去年到宁陕的旅游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整个旅游的收入达到了26亿,已经成为宁陕的重要产业。

海棠园村位于筒车湾漂流景区,每年夏季,不少游客都会来到这里避暑休闲。在政府扶贫资金的帮助下,当地村民们开始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

李强今年28岁,以前也像村里的大多数年轻劳力一样,外出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也赚不了多少钱。今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办起了农家院。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希望能够让我的家人生活的更好”。这位憨厚的陕西小伙抱起3岁大的儿子,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于晓磊带记者来到此前他经常思索脱贫办法的山坡上,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脸上没有了愁容,而是指着远方正在建设的集中搬迁项目以及道路两旁的旅游配套设施,向记者滔滔不绝的讲着海棠园村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娜作者:赵亚超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